正文 第19章 在麵對與回避之間找平衡點(4)(1 / 2)

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它是引爆生命潛能的導火索,是激發生命激情的催化劑。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你將活得生機勃勃,激昂澎湃,哪裏還有時間去歎息去悲哀,將生命浪費在一些無聊的小事上。生命是有限的,但希望是無限的,隻要你不忘每天給自己一個希望,就一定把頭抬起來,能夠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人生。

正視生活中的一些醜惡現象

心理失衡的人

一個人的傾訴: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機關做的。辦公室裏的領導們水平都很低,而且一直以權謀私,我就很看不起他們,對他們的態度很冷淡,工作的時候自己做好了,就聽不進領導的意見。領導自然不會喜歡我這樣的愣頭小子,所以過了一段時間,我就發現機關裏的一切福利待遇我都沒享受到,但最麻煩的事情卻全部都由我來做。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待遇,我就更加的桀驁不馴,這樣一來,一年多的時間我就被孤立了起來。在這裏已經不可能再工作下去了,所以我就離開了。

回歸的站台

當你走上工作崗位時,可能會碰上偏心的領導,或碰上為了利益而挖空心思、爭執不休的同事;還會看到許多不合理的現象大行其道,而周圍的人居然感到這是很自然的事情……麵對逆境,消極悲觀不是處世的辦法。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辦呢?

一些你看不慣的現象,就是現實,是無法回避的。調整心態,敢於正視社會的不完美並接受現實,這是提高你的環境適應力的基礎,否則,麵對交際環境中的諸多不如意之處,就難免會產生震驚、悲觀,以至於絕望的情緒,從而影響自己今後的生存和發展。

有個朋友,他在單位不是看到公車私用、公款吃喝,就是看到有人鑽營拍馬,還有拉宗結派,互相攻擊,複雜的人事,醜陋的嘴臉,讓他越來越忍受不了啦。他想逃,可逃到什麼地方去呢?他曾試著換了一份工作,主動要求離開機關到基層去。可是在基層,他看到的仍是“不幹不淨”的事情,例如上麵來人前呼後擁,宴請送禮;在彙報工作的時候住數字裏摻水分,在年終的時候,基層領導紛紛往機關跑,要官、討官,等等這些,讓他心灰意冷。他在基層又呆不下去了。他很年輕,可是他把前途看淡了,甚至想放棄工作。現在他總想發脾氣,見到任何人都冷冰冰的。大家都認為他是神通質,以致他的人緣非常不好,沒有人願意與他接觸。

在現實生活中,不能一味地抱怨這抱怨那,而應該靜下正視不完美、包括醜惡現象,如果能以一種寬容的態度與周圍的人相處,你也許就會感到自己的人際環境並非那麼糟糕。

美國著名的谘詢專家斯蒂芬·科維的“擔心圈和影響圈”理論,對於你如何麵對不如意的交際環境具有指導意義。這種理論認為:你每個人都有廣泛的擔心,比如家人的健康、單位的效益、社會的安定,乃至環境的汙染等等。你可劃出一個“擔心圈”,把那些同你在思想和感情上沒有特殊牽連的擔心剔除,這些事情你無法進行實際控製。而另外一些事情你能夠做些工作去改變它,你可以把這些事劃在較小的“影響圈”內。積極主動的人,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影響圈”內,在他們能做或能發揮作用的事情上努力,因此他們的“影響圈”進一步擴大。而消極被動的人,把注意力集中在“擔心圈”,他們關注的是諸如別人的缺點、環境中的問題等他們無法施加影響或不能控製的情況。這就使他們采取抱怨和指責的態度,從而增加了自己的惡劣情緒。

上述科維的理論告訴你,麵對逆境,正確的做法是:盡自己所能去解決你能夠控製的問題,而對於你無法控製的問題,你隻有坦然麵對。

百分百減壓

麵對交際環境中的一些醜惡現象,每一個有良知的人都會忿忿不平。但是這些現象不是僅憑一時之勇就能改變的,它需要一種能力,需要一種資格和機會。

隻有當你憑著自己的能力使社會賦予你一種資格的時候,即當你有了一定的實力時,你才能真正為社會做些事情。重要的事情是充分積累自己的力量,而不僅僅與社會上的某些你看不慣的現實盲目地搞對立。麵對不如意的交際環境,如果能靜下心來,把眼光放長遠一些,你就會發現,生活實際上是場馬拉鬆比賽,就算你的位置不如別人,在以後還有很多機會去趕超對手。在這樣的比賽中,實力、耐力和毅力比機遇更重要。不能因為起跑慢了就退出比賽。

如何解脫虛榮心的折磨

心理失衡的人

某高校女子公寓宿舍居住的事主關某發現其2000元現金被盜。民警經過調查發現:與關某同宿舍的高某平時特別愛慕虛榮,就算自己身上沒錢,為了購置一套心儀的品牌時裝,她也不惜向同學借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