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場的馬其頓將領幾乎都支持帕米尼奧的提議,可見麵對波斯兵力的絕對優勢,馬其頓官兵此時極其缺乏信心。亞曆山大非常幹脆地否決了帕米尼奧的想法,表示自己不屑於“偷竊一場勝利”;再則探馬報告波斯大軍並沒有回營,而是留在戰場上保持戰鬥隊形原地休息,陣線前沿遍布遊動哨兵和篝火,這種情況下夜襲是不可能奏效的。
鑒於恐慌氣氛遍布軍營,亞曆山大接受祭司亞裏斯坦德的建議,換上白色的禮服開壇祭拜眾神之神宙斯和戰神雅典娜,祈求保佑。儀式完畢以後,亞曆山大回到中軍大帳就寢,他苦思冥想破敵良策,在腦海中推演了四五個作戰方案,直到被疲倦征服而陷入夢鄉。這天晚上馬其頓將士提心吊膽怕波斯人前來偷襲,因此睡得並不安穩。俗語說得好,麻稈打狼,兩頭害怕。大流士三世也擔心馬其頓軍隊前來夜襲,因而讓他的部隊整夜保持戰鬥隊形高度戒備。波斯士兵枕戈待旦,疲憊困頓地望著天邊漸漸現出魚肚白,聽見遠處馬其頓的大營傳出集合的號角聲。
這是公元前331年10月1日的清晨,而波斯大軍中將有4萬多人的生命在這一天走到盡頭。
天亮以後馬其頓將士驚駭地發現,一向非常警醒、總是最早起身的亞曆山大居然沒有出現在帳外。於是眾人交頭接耳,都猜測亞曆山大由於恐懼臨陣退縮,不敢出帳。
最後帕米尼奧不得已進入亞曆山大的帳篷,發現他正在酣睡,連聲呼喚而不應,隻得用手將亞曆山大推醒。麵對帕米尼奧等人的詢問,亞曆山大回答說:“你們以為我心裏沒有想好對策以前,能夠安然入睡嗎?當大流士三世實行焦土戰略,堅壁清野之時,我絕望得不知所措;現在他準備同我決戰,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天哪,我的祈禱已經得到神的回應!你們都回到各自的崗位去,我馬上給你們具體的指令。”嘹亮的號角聲隨即響起,馬其頓官兵迅速出營列陣,隻留下數千色雷斯輕裝步兵守衛輜重馬車。
馬其頓軍隊按照慣例布陣。老將帕米尼奧率領6個密集陣15 000名重裝步兵組成中央陣營,方陣之間的距離相當寬敞,這樣就有足夠的空間變換陣形;左翼主力是2 000名特薩利重騎兵,他們右邊是一個營的希臘聯盟重騎兵300人,左側是1 000名希臘雇傭軍步兵;亞曆山大親率2 000名近衛騎兵在右翼打頭陣,他的左邊依舊是3 000名精銳的近衛步兵。在陣線前沿亞曆山大部署了數千遊擊步兵組成的散兵線,他們的任務是遏製波斯戰車的衝擊。因為馬其頓陣線的長度勉強和波斯中央方陣等齊,而波斯騎兵組成的寬大兩翼對馬其頓軍隊形成包圍之勢,亞曆山大在兩翼的側後方各部署了4個營的騎兵約1 200人,輕、重騎兵各占一半,斜向外組成側衛線,兵力布置前輕後重形成防守縱深。因為估計到自己的右翼將成為波斯軍隊攻擊的重點,亞曆山大給右翼側衛部隊加強了500名弓箭手和500名標槍手。
另外在第一線部隊後麵約一公裏的地方,亞曆山大部署了第二道陣線,由大約15 000名希臘聯盟步兵組成,這道防線的特別之處在於麵向後方排列,顯然是為了防備波斯騎兵的大縱深迂回包抄。部署完畢的馬其頓戰陣呈一個空心的梯形陣式。
大流士三世充分利用寬廣的戰場地形,排列出一個長達八公裏的巨陣。波斯王矗立於一輛金碧輝煌的戰車上在中央壓陣,他身邊是3 000名忠實的禁衛軍,步、騎各一半;兩側排列伊蘇戰役幸存的2 000名希臘雇傭軍;波斯中央陣線還包括印度騎兵和馬迪亞弓箭手數千人;中央陣線前麵是五十輛戰車和十五頭印度戰象(顯然戰象並沒有在戰鬥中起到任何作用)。波斯將領率領各自的部隊組成兩翼,巴克陲亞(今阿富汗)總督拜蘇帶領16 000名來自中亞草原的騎兵組成左翼,在左翼前沿大流士三世部署了100輛戰車和2 000名塞提亞鐵甲騎兵組成的突擊集團,他們的目標顯然是亞曆山大統率的馬其頓右翼。巴比倫總督馬紮依指揮的波斯右翼由16 000名來自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高原的騎兵組成,右翼前沿是50輛戰車和2 000名亞美尼亞鐵甲騎兵組成的突擊方陣。數十萬巴比倫和阿拉伯步兵在後麵組成第二道陣線,但顯然他們的戰鬥效能可以忽略不計。
有人總結此戰雙方統帥的戰術構想,大流士三世是“兩翼包抄”,亞曆山大是“中央突破”。波斯方麵的致命弱點是中央陣線缺乏堅強可靠的步兵部隊,波斯陣線的機動性無與倫比,但極其缺乏穩定性,因此沒有多少抗打擊能力。但是此戰大流士三世根本沒有作防守的打算,他堅信在波斯騎兵和戰車強大的攻勢下,馬其頓軍隊隻會疲於招架。
波斯騎兵對馬其頓兩側的集群攻擊,如同老鷹的兩隻利爪抓住獵物的頭尾用力撕扯,馬其頓戰線將很快分崩離析,然後波斯軍隊全線出擊,以優勢兵力將敵人分割包圍,逐個殲滅。亞曆山大洞察到大流士三世的意圖,他的構想就是將計就計,三麵防守,一點突破。馬其頓軍隊在兩翼頑強的防守阻擊,調動越來越多的波斯軍隊向兩翼縱深迂回包抄,然後等待波斯中央陣線出現缺口發動致命一擊。此戰大流士三世和亞曆山大的戰術構想可說難分高下。事實上,兩人的戰役企圖都得以實現,而且波斯的獲勝機會先出現,隻可惜大流士三世未能把握住。
高加米拉神話
大流士三世對波斯戰車寄予厚望。波斯陣線前沿部署的左右兩個突擊集團,都是以卷鐮戰車為攻擊先頭,後麵配備兩千鐵甲騎兵。史料記載,這種戰車由4匹披甲的馬拖拽,每輛戰車有馭手和士兵各1人,裝備長約3米的矛、弓箭以及數支標槍。
戰車的車轅向前突出數米,頂部裝有鋒利的衝角,顯然是用於突破敵人的盾牌防線;輪軸兩頭還各裝有1米長的三棱鐮刀,衝進希臘密集陣時高速轉動的利刃無堅不摧,能夠掃殺近旁的敵兵。波斯戰車由於車身笨重,速度並不快,但衝擊力驚人,理論上講的確是對付希臘密集陣的利器。
大流士三世的構想是把衝擊力強勁的波斯戰車當做鐵錘,砸開馬其頓密集陣正麵由盾牌和長矛組成的堅硬外殼,緊跟其後的鐵甲騎兵從缺口高速突入,猛攻方陣內部脆弱的裸露部位,最後摧毀馬其頓方陣。這個戰術構想和二戰時德國裝甲戰頗有相通之處。亞曆山大看穿了大流士三世的心思,他率領馬其頓陣線向右前方移動,各個方陣依次前進,形成一條斜線。因為馬其頓軍隊漸漸離開了大流士三世為了使用戰車特意鏟平的戰場,大流士三世立刻命令左翼前沿戰車突擊集團的兩千鐵甲騎兵出擊攔住馬其頓軍隊的去路。這是此戰大流士三世犯的第一個錯誤。失去鐵甲騎兵支持的戰車,打開缺口以後無力擴大戰果,因此威力大減。
因為馬其頓陣線向右前方運動,其右翼側衛部隊成了先導,結果遭到波斯鐵甲騎兵的迎頭痛擊。排在最前麵的300名希臘雇傭軍騎兵抵擋不住,潰退下來,後麵的900名騎兵和1 000名輕步兵立刻頂了上去,暫時穩定住了戰線。波斯左翼統帥拜蘇看到馬其頓側翼兵力虛弱,馬上調遣大批騎兵前來增援,顯然想從這裏突破馬其頓戰陣。亞裏安寫道:“亞曆山大的騎兵部隊傷亡慘重,不但因為波斯騎兵的數量優勢,還因為他們人馬都披掛鎧甲,防護效果很好。馬其頓人浴血奮戰,各個騎兵連以嚴整隊形連續發動短促突擊,打亂了敵人的陣形。”
隨後趕到的波斯騎兵見戰局僵持,就向縱深前進,企圖迂回到馬其頓側衛部隊的身後。馬其頓騎兵立刻跟隨前進,阻止波斯人的迂回包抄,一時間雙方騎兵並駕齊驅,如同賽跑一般。馬其頓陣線的右翼側衛線因此越拉越長,兵力吃緊,亞曆山大不得不調遣二線部隊前來加固右側防線,馬其頓第二道防線不斷增援右側的結果,就是整體右移,失去了同左側的聯係。這樣波斯左翼騎兵的大範圍扯動,已經導致馬其頓防線出現了第一個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