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些話他也隻敢在心裏罵罵,若是拿到了台麵上,縱然你是王爺,對皇上大不敬之罪卻也是不敢擔當的……
憋著心裏的怒火,可國事還是要上奏的,拱手問道:“河西之亂越發嚴重了,還請皇子拿個主意……”
有了公孫淩的聖旨,背後有了母後撐腰,公孫釗的底氣似乎也足了,轉身恭敬的問道:“此事母後如何定奪……”
斜斜睨了一眼公孫倫,柳怡柔笑了笑,“出征河西之事,由西北軍鎮壓為好……”
公孫倫思索了片刻,卻也不再多說什麼了,卻聽柳怡柔將話題一轉,悠悠的開了口,似笑非笑的說道:“諸位王爺來京時日也不短了,各個的封地之上怕也是多日無主了,還請各位王爺盡快回到各自封地上吧……”
這下,諸位王爺都愣了神,卻是想反駁也無從開口……
沒想到,柳怡柔掌權,首先是拿了這些個諸侯王先開刀……
可誰都是心知肚明,消磨公孫家的勢力,長了外戚的權勢……
十日後,鎮壓河西暴亂的聖旨到了杜峰手中,西北中整頓軍威,一路南下,渡過黃河,出兵三萬,鎮壓河西流民暴亂……
玄冷坐在馬上,眼觀著形勢,卻是心中暗暗思忖,偌大的河西,要到哪裏去尋柳懿……
柳怡柔這一次也留了一個心眼,凡是諸王提出地意見,她都讓人記錄下來,而後拿給公孫淩批複,雖說是她聽政,但一切的決斷仍是由公孫淩掌控……
包括遣返諸位諸侯王回各自封地,雖是柳怡柔提出來的,卻是得到了公孫淩的首可……
日子一日一日過去,公孫淩的身子也越發見好了,就在杜峰出征那日,她退居椒房殿,不再上朝,公孫淩亦是將早朝的地方改到了宣明殿……
但公孫釗仍是每日上朝聽政……
公孫淩也會偶爾考一考他,卻是數日不見,這孩子越發的沉穩了……
在宣明殿上朝沒幾日,大晉的秋天迎來了第一場秋雨……
纏纏綿綿之中,氣溫陡降,隻讓人猛然間的感到是從夏天直接到了冬天,單薄的衣衫被秋風吹起,竟有一絲絲的徹骨寒冷……
身子好了大半的公孫淩再次病倒了……
卻是因為宣明殿值夜的宮女忘了關窗,導致他感染了風寒,高燒如日不退……
宣明殿中再次彌漫著苦澀的藥味……
吳賢妃的金針再次紮在了公孫淩的身上,而她仍是氣定神閑的坐在一旁喝著茶,目光清冷!
公孫釗又臨朝,柳怡柔亦垂簾聽政……
群臣似乎亦是見怪不見了,誰主朝,自己則還是那個臣子……
楊家一日不如一日了,王家也鬥敗了,坐在殿上的柳怡柔,著實不簡單……
他日皇上百年,釗皇子即位,柳怡柔則仍舊是太後之尊,屆時,掌權者仍是柳家,公孫淩與楊家爭勢之事難免再次重演,隻不過換成了公孫釗與柳怡柔爭勢……
漸漸地,朝臣有事啟奏,便直接越過了公孫釗,呈報了柳怡柔,雖是如此,但柳怡柔仍是堅持將奏折先交與公孫釗,再有公孫釗呈與公孫淩……
她隻是知道有這件事,卻不說這件事該是如何處理……
河西頻頻傳來捷報,本就是流民,與西北軍一照麵,狂傲不羈的與西北軍交手幾仗之後,首領陣亡之後,便立刻成了樹倒猢猻散的形勢……
公孫淩示意,將帶眾鬧事者斬,其餘人散了便散了……
可玄冷那邊卻遲遲沒有柳懿的消息,時日越久,柳怡柔看到公孫淩之後便恨意多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