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滄桑的浪漫(上)(1 / 1)

滄桑的浪漫(上)

專欄

作者:韓鬆落

瓊瑤新劇《花非花霧非霧》已經播出,可以想見,這部戲所引起的爭議,至少也會覆蓋整個八月,有讚美,也有詬病。不過,麵對瓊瑤,有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她早已深入到幾代中國人的記憶中,可以用最複雜的態度麵對,卻始終無法回避;可以帶著最具才情的嘲諷和不屑去批評,卻始終不能視而不見。

她的生平,早已為人熟知:她原本名叫陳喆,湖南衡陽人,1938年生,1949年隨著父親陳致平由大陸來到台灣。1957年,她從台北第二女子中學畢業後,開始寫作生涯,在1963年7月,出版了那本讓她一舉成名的長篇小說《窗外》。此後五十年時間,她從來未曾停止寫作,幾乎所有作品都被改成電影電視劇。

20世紀60年代的台灣,1949年以後在台灣出生的那一代人逐漸長成,他們需要有一種符合他們口味的小說或者電影,台語片和那些苦情戲顯然已經不能承擔這個重任。於是,瓊瑤應時而生。

操起的瓊瑤作品,並非像後來她給人們留下的印象那樣,多是富貴人家的生活,是夢幻式的和不實際的。60年代的瓊瑤小說,和那個正在努力創造未來的時代一樣,樸實真摯,感情充沛,《煙雨濛濛》《六個夢》《菟絲花》《幾度夕陽紅》,即便是以“小說”而不是“言情小說”的標準來衡量,也依然是值得一讀的作品。這些作品不是以大陸生活為背景,就是留有大陸生活的回憶與痕跡,有著強烈的愛與恨,充滿痛楚與掙紮,似乎與那個時代人們心裏滿滿的期待、回憶暗合,很快就風行一時,在成為暢銷書的同時,也成了片商爭搶的對象。

1965年,台灣的中央有限公司一次買下了《六個夢》中六個故事的版權,準備全部拍成電影,其中的《追尋》率先被改編為電影《婉君表妹》,由李行導演,江明、馮海、謝玲玲主演,謝玲玲扮演了婉君,她也和三十年後扮演婉君的金銘一樣,瞬間成為耀眼的童星,並獲得台灣1966年第四屆金馬獎最佳童星獎。隨後是由《啞妻》改編的《啞女情深》,以及由天南影業公司投資、王引導演的《煙雨濛濛》。《煙雨濛濛》的詩意是實實在在的詩意,在一個家庭的變故後麵有一個時代的跌宕作為支撐,飽滿而結實,痛快卻惆悵。歸亞蕾扮演了陸依萍,也就是日後由趙薇所扮演的角色,並因此獲得第四屆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獎。

瓊瑤的成名作《窗外》,在1966年被中國育樂有限公司拍成了黑白片,由崔子萍導演,吳海蒂主演。同年,被拍成電影的還有國聯出品的《幾度夕陽紅》,著名導演李翰祥執導,它被破例拍成上下兩部,並分兩次上映。而那些買不到瓊瑤長篇小說版權的電影公司,轉而買下瓊瑤的《幸運草》《潮聲》小說集中的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而其餘模仿瓊瑤小說,或者直接盜取瓊瑤小說情節而冠以別名的電影,更是數不勝數。

一方麵為保證自己的作品能夠按照自己的意願拍成電影,另一方麵是受到形勢的鼓舞,瓊瑤和扶助她成名的皇冠公司,於1968年組成了“火鳥”電影公司,開始拍攝瓊瑤電影,首部作品是劉藝導演、康威、李湘主演的《月滿西樓》。但成績並不如人意。“火鳥”的第二部作品是1970年由高山嵐導演,夏凡、江明、曹健主演的《幸運草》,票房依然不佳,高山嵐在第八屆金馬獎上,也隻獲得一個最佳彩色美術設計獎。

1965年到1969年,被瓊瑤認可的電影有二十二部,許多都創造了票房奇跡。愛情文藝片由此成了台灣電影的主流,那些有近似趣味的小說,例如《感情的債》《北極風情畫》,也在這股潮流中被拍成了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