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屋中有“故事”(1 / 2)

一邊得瑟地吹著口哨,一邊邁著閑適的步子走向斜對麵的房間。嗯,確切地說,是我住的主屋最右邊的房間。走到雕花的門前,覺得孤身一人進別人的房間還是不大好。畢竟,我現在這種情況不就是傳說中的“寄人籬下”嗎?一個行差踏錯被有心人抓了把柄就不妙了。

站在門外猶豫不決,保險起見我是不該進去的,然而內心又好奇不已。就在理性即將戰勝衝動時,眼角瞥到前方一扇敞開的窗子。不由心思一動,三步並作兩步走到窗前。既然窗子打開,也就是說裏麵並不是不能見人的吧?嘿嘿,這樣想也並非不對嘛。

……

這便是我的第一反應了。不是無語,是驚訝的無話可說。很顯然,這是個書房。從屋中占據視線最多的東西來講。最重要的是,這還是一個別有洞天的書房。

也許當初對“涵園”(涵憶和園簡稱)的驚訝是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一般的“土包子”心態,而此刻,麵對著一間書房,一間相當於小型圖書館的房間,我才知道,悠然居裏最核心的部分,並不在臥房。

眼前的景象讓我不自覺的推門而入。這樣雅致的書房,就算被責罵也值了,倒是看到而不入才是遺憾。再說了,不是有人說過,人的一生本就充滿了遺憾,我們又何必浪費短暫的生命去製造遺憾呢?

隨著古樸典雅的雕花對門緩緩打開,視野也變得更加開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半人高的畫,隱約能看到畫中人大致的輪廓。其實畫前麵還垂著兩道交錯的紗幔,想是用來遮擋畫的。隻不過剛才開門時灌進的風把它們吹起來,這才能一眼看到牆上掛著的畫——王府的房間不比現代,這縱深還是挺深的。

大致掃了一眼房內的布局,幾乎每一個地方都體現了布置者的匠心。作為一個現代人,更甚,作為一個充分體驗將空間利用最大化的現代人,我沒有一點優越感。我能從這個房間中看到將層次與空間感完美結合運用,溫馨而人性化。不像現代的書房,死氣沉沉僵硬冷冽。

右手邊靠牆的地方置了一個臥榻,前麵用一副珠簾將視線隔開。臥榻側麵有一個小型的花架,上麵擺著一些不知名的花草,想來大多是名貴難求的品種。臥榻前方立著一個書架,上麵密密麻麻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冊,偶有幾個空隙。不過讓我比較疑惑的是,書架與臥榻之間的空中懸掛著一個吊籃,倒不知是用來做什麼的。

再看看左手邊。靠窗的地方一張桌子,上麵筆墨紙硯樣樣齊全。書桌上還有一些畫軸,書冊。被一個月牙形的東西吸引住了目光,情不自禁走上前去。從小我便對跟月亮有關的東西毫無抵抗力。

有幸在宋伯伯家生活的十年,讓我學到了許多東西。比如,古董方麵的。雖然並不深,但簡單的辨認還是能辦到的。而這個月牙狀的東西,是一方鎮紙。從色澤觸感,應該是上好的羊脂玉。

桌子旁的地上有一個書簍,塞滿了大小不一的卷軸。有風吹進來,月白色的窗簾輕輕蕩起,叮叮咚咚的聲音便在耳邊響起。原來窗子上還掛了一個琉璃的風鈴,不得不暗歎一聲主人的心思細膩,在這“大女子小男兒”的女尊社會實屬難得。

不過總有更讓人吃驚的東西在後麵。把所有心思都拋到腦後,興致勃勃的參觀起這個別有洞天的書房。

縱觀左邊置了三四排書架,每排又有兩個書架並立,中間隔了一個約有一米半的距離。神奇的是這條小小的通道,居然讓我看到了非常熟悉親切的東西——玻璃!難道這個世界現在已經有了玻璃?好吧,也許是我孤陋寡聞了。

更離譜的是玻璃小路下有個淺池,裏麵不時有幾尾魚兒遊來遊去。在現代看到這個我不驚奇,問題是這古代她們是怎麼把氧氣輸進去的?難道是我的同類?嗯,這也算是一種可能。或者是引的外麵的活水吧。

撇撇嘴,不知道是誰這麼好運,能得莫溪涵如此對待。不由得想到進門第一眼看到的那幅畫,也許答案就在裏麵。撤回前進的腳步,撩開礙事的紗幔,我終於清楚地看到了畫中人的模樣——好像霍建華啊!隻不過是少年時期的!一頭烏黑的長發以冠束起一半,另一半散在肩頭。男子盤腿坐在一棵開滿花的櫻樹下,彈奏著一台古琴。此時正抬頭目視前方,微眯雙眼,嘴角噙著一抹絕世笑容。是的,絕世。但看這幅畫我都幾乎要沉醉在他的笑容裏了,更遑論真人有怎樣的芳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