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二零七二 封禪(1 / 2)

孟黑龍死,其部眾投降,任囂喜不自禁。趕在皇帝封禪大典之前,送上這麼一件喜報,皇帝必然會龍顏大悅。

由於馳道的功能增加了馬車前進的速度,不多日,皇帝東巡的車隊便到了齊魯大地的嶧山之下。嶧山風景奇絕,周遭更是儒家先賢孔孟的出生地,儒生們對這個地方奉為聖地。因此儒生建議皇帝在此停留,勒石表功。

好大喜功的皇帝對於這種進言自然欣喜,於是登山玩賞,讓李斯撰寫碑文,在山上刻石表功,把自己一統六國的豐功偉績刻在山上,供後世瞻仰。

嶧山不過短暫停留了三五天,東巡的車隊便趕往了此次巡狩最主要的的地方:泰山。

皇帝要在此地,進行封禪大典。當然,實際上,封和禪是兩部分。封是登山泰山,祭拜上蒼,而禪禮,則還要到梁父山祭拜大地,才算是完成的封禪大典。

在這封禪大典上,還發生了一點曲折的趣事。皇帝東巡封禪,儒生們可是出力不少。皇帝平定天下,始稱皇帝之時,便有儒生上書皇帝,天子須舉行封禪大典,得到上天的承認,才是名副其實,成為人間的主宰。皇帝對這一番說辭很是感興趣,於是對封禪一事也頗為上心,因此有了此念頭。

當然,儒生上書皇帝求封禪,自然不會隻因為古禮如此,他們便樂此不疲,鼓動皇帝封禪。他們也有著自己的動機。試圖用儒家的禮法套到皇帝的頭上,讓皇帝將儒家立為邦國要術。這個理想過於宏大,是否能夠實現並沒把握,但儒生們卻知道,能夠爭取在皇帝麵前露臉,便是天大的好事,自己能夠得到升遷,放任一個實缺,那便是皇恩浩蕩,夫子保佑。

因為皇帝封禪之事,儒生們們自詡精通禮法,因此製定了一係列的禮儀法規,想讓皇帝遵循他們依照所謂的“古禮”所製定下來的繁瑣法則進行祭天儀式。比如登泰山的時候,必須要乘坐蒲車,以免傷害了山石草木,采用的貢品更是五花八門,即使從各地調集,也難以辦到,再者讓皇帝無法忍受的是,儒生要求皇帝少帶武將,多帶儒生上山,彰顯皇帝的仁愛厭兵之心等等。

看著儒生們那峨冠博帶裹束著的一張古禮不可違的嘴臉,皇帝便像吞食了幾十顆蒼蠅般惡心。殺伐果斷的皇帝做出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決斷:把所有儒生趕下山去,自己帶著一幹文武大臣上山去舉行封禪典禮!愛怎麼來便怎麼來!

得知這個消息的儒生如聞噩耗。對皇帝多有憤懣怨懟之心。雖敢怒卻不敢言,隻得私底下造謠生事,多發詆毀皇帝言辭。最廣泛之謠言,莫過於皇帝祭天下來,遇大雨,在一棵鬆樹下避雨之事。因老鬆遮雨有功,皇帝一時興起,給這顆老樹加封了爵位,位列五大夫。故此鬆又名“五大夫鬆”。

那窮極無聊之儒生,因被皇帝攔在山下,心存不滿,便借此造謠,說皇帝不遵古禮,輕慢儒生,觸怒山神,降下了大雨,皇帝因大雨所阻,並沒有登上泰山而行了封禪之禮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