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唯一地處經濟特區的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廈門大學緊緊抓住本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全麵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全國人才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人才強國、人才強校的思想,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和人才競爭的態勢,把握國家當前大力引進高端人才的有利時機,以超常規的熱情、超常規的努力和超常規的舉措,加快學校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步伐。
廈門大學堅持將人才工作放在學校發展戰略的中心位置,依托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985工程”和“211工程”三期建設工程,牢牢掌握加快發展的主動權,以深化體製改革,加強機製創新為突破口,啟動了“高層次創造性人才計劃”,出台了一係列引進人才優惠政策,投入大量資金,采取各種積極的措施,營造了吸引人才,集聚人才、培養人才和利於人才發揮作用的良好製度環境和氛圍,引進,彙聚了一批學術領軍人物、戰略科學家和一大批學科(學術)帶頭人。
探索、創新人才體製和機製
探索和試行新的人才組織模式與運行機製
學校積極探索並大力推進“學科帶頭人+創新團隊”模式,多形式構建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凝聚學術隊伍的人才組織模式,為引進的國際化人才創新能力發揮提供人力資源保障。部分學院取消了教研室,代之於課題組、學術團隊或研究所,實行由係組織教學活動,課題組、學術團隊或研究所組織科研活動的新的教學科研運行管理體製。有的學院還進一步實行了人才動態配置的新機製,對科研工作缺少成效的課題組、學術團隊,允許梯隊成員重新選擇課題組或學術團隊,以盤活寶貴的人才資源,形成良性競爭態勢。同時為優秀學科帶頭人成立了相關研究中心,給他們搭建科研平台,讓他們跨院係去組織學術團隊,進行跨學科的研究或聯合攻關;設立學術特區,實行寬鬆的管理方式及富有彈性的運作機製,從製度上為創新團隊、優秀拔尖人才和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提供更為廣闊的學術空間與條件,營造一個有利於創造性活動的環境。
探索和試行與國際接軌的管理體製和人事製度
學校充分利用“985工程”建設的有利條件,按新的人才組織模式和以國際接軌的辦學模式相繼成立王亞南經濟研究院、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生物醫學研究院和能源研究院,積極支持和推動這些新的研究院及其他創新平台和創新基地試行新的管理體製和人事分配製度,采取院長(主任)麵向全球公開招聘、院長(主任)負責製和賦予用人自主權等方式,推動這些機構和平台朝著國際化的方向發展,以此帶動其他相關學院和學科進一步深化管理體製、人事製度和辦學模式的改革,推動全校各單位、各學科的國際化進程。
為了進一步深化重要領導崗位人事聘用製度改革,推進學校往國際化、高水平的方向發展,麵向海內外公開招聘部分學院、研究院、國家重點實驗室、“985工程”創新平台和創新基地負責人,以優惠的政策條件和良好的發展條件吸引平和聘用具有開拓創新意識和一流學術水平與管理才華的優秀人才擔任教學科研重要領導崗位的負責人。受聘人員均納入聘用製度,與學校簽訂聘用合同,約定聘期內的工作任務和職責權限等權利義務關係。在“985工程”二期建設期間,學校共公開招聘了十幾位院長、研究中心主任、“985工程”創新平台和創新基地負責人。在短短的時間內,這些聘用製幹部就發揮出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動了所在單位的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
強化人才工作領導體製和工作機製
近年來,學校加強人才工作的領導,堅持“以人為本”,努力營造人才隊伍建設的良好氛圍。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學校黨委和行政始終堅持把人才隊伍建設擺在學校工作的突出地位,成立了由學校黨政主要負責人、分管領導和有關部處負責人組成的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及其秘書組,進一步完善了人才工作的領導體製和工作機製,形成了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協調高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