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Y和C幾個中國博士生就讀的意大利大學在中部有一處橄欖林。每年橄欖成熟的時候,學校會組織學生前去義務勞動采橄欖。采下來的橄欖壓榨成油後,再送到學校食堂供本校師生食用。
今年又到了橄欖成熟的季節,同往年一樣,學校通知有興趣的學生報名采橄欖活動。學校提供路費食宿。雖然學習緊張,但是,想到可以趁機體會采橄欖的樂趣,欣賞意大利風光,放鬆自己,一舉三得,何樂不為?Y和C他們報了名。
意大利是海洋氣候,氣候溫和,大地常青,秋天更是不冷不熱,舒適宜人。沿途田野依然滿目蔥綠。
到達目的地,又是一個驚喜:居住的旅館居然是一座修建在山上的古堡!和橄欖林一樣,也是學校的財產。
走進院子。走進房間。餐廳裏,牆壁上掛著描繪古老故事的畫,牆邊擺放著老式家具。會議廳中,挨牆擺放著精美古典的桌椅,雕塑,牆上天花板上是美輪美奐的壁畫。石地板,木家具,聖母像,處處古典,處處古董。意大利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它的曆史是用一代代的建築書寫在大地,反映記錄在精美形象的藝術品中的。在這裏你會看見什麼是永恒。
二
橄欖樹是典型的地中海植物,古時候被作和平、勝利、尊嚴、清白、忠貞等等的象征《聖經》中,在那場著名的150天洪水之後,從諾亞方舟飛出的白鴿,是銜回橄欖枝作為生命複生的證據。
據考證,8000年前,橄欖樹已經在中東出現,大約6000年前,在今天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人類就開始種植橄攬樹。地中海地區的人民正是通過學會種植培育橄欖和葡萄從而脫離未開化狀態進入文明的。以後,橄欖樹的種植逐步擴展到地中海、非洲及南歐地區。
橄欖油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羅馬時期,羅馬人甚至接受橄欖油作為捐稅。15世紀,大航海的時代,當時海上的航海強國西班牙,用輕快的帆船,把橄欖樹的文明載到了新大陸、南非、澳洲、美洲以及東方的中國和日本。
橄欖樹四季常青,可以長很高。但它的生長速度很慢,因此它很長壽,有的甚至能活數千年。一般來說,樹越老幹越粗。
在那首以《橄欖樹》為名的歌中,因為一句“不要問我從那裏來,我的故鄉在遠方”,不管什麼時候唱起,心中那根思鄉的弦都會隨之顫動。
開始采橄欖了。仔細看,橄欖樹葉是相對著生長的,針形葉片堅韌,葉麵光滑。靠葉莖部分深綠色,邊緣和近葉尖部分是銀灰色。還有薄薄一層絨毛覆蓋。
有人在樹下鋪上網布,架起梯子,開始采橄欖。很簡單的勞動,就是用一把鐵抓子去抓樹枝上的果子。在燦爛的陽光和開心輕鬆的說笑聲中,時間飛快過去。
兩天的采摘橄欖活動結束,又要回到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了。
再望一眼古堡外的景色,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