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於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在上海市中心黃浦江兩岸舉行,它是探討人類城市生活的盛會,是一曲以創新和融合為主旋律的交響樂,將成為人類文明的一次精彩對話。
在世博會中尋求進步
“我們確實把舉辦上海世博會當作一件大事來辦,因為這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就是讓世界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了解世界。”2010年2月27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接受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並與網友在線交流時說。
溫家寶說,世博會應該是人類文明交流的舞台,它也展示了人類文明的成果,從電燈、電話、蒸汽機、汽車、火車、飛機到航天器。
“它更是一個人們交流心靈的舞台。”溫家寶說,大家可能記得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就是美國著名的盲人作家海倫·凱勒,在1893年,用手觸摸著參觀了在芝加哥舉辦的世博會。然後在她最著名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篇著作中寫到:我會把第三天留給博物館,因為在那裏,會有世界的光明,會看到世界的未來和希望。
溫家寶說。其實,中國人向往世博會,特別是舉辦世博會,也已經有100多年的時間了。我們會通過舉辦上海世博會,展示現代世界的文明成果,並且增強中國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合作。
以“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為主題的本屆世博會,將成為集中展示、傳播世界各國先進文明成果的盛會。從世博會的曆史看,每屆世博會都留下了科學創新思想傳播、科技推進社會進步的曆史記錄,蒸汽機、縫紉機、橡膠、海底電纜、電話、電視等這些新技術、新產品都首先是在世博會上亮相,被人們認識並走向世界進而深刻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的。可以說,每一次世博會既是對當代人類科技最新成果的檢閱,也為未來幾十年的科技發展提供了某些前瞻的視角。
中科院院長路甬祥認為,20lO年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後中國的又一盛事,是推進中國科技創新的佳機。當代全球麵臨的重大挑戰之一是,更多人追求現代化生活的強烈意願與自然資源供給能力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矛盾日益凸現和尖銳,這一基本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人類現代化的方向,方式與進程。人類文明進程需要一場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據了解,本次世博會上,各種與新能源開發利用的相關技術、產品,包括各種節能減排技術等成為展會上的亮點,這與當前科技創新的大趨勢高度吻合。路甬祥希望2010年上海世博會成為驅動全球新一輪科技創新突破的催化劑和推動力,也為中國的科技創新提供新的強勁動力。
原子核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協副主席、英國諾丁漢大學校長楊福家認為,世博會如同任何博覽會一樣,要有展品。而上海世博會上最大的展品是我國國民的素質。與奧運會相比,世博會曆時更長,我們的素質經受考驗的時間也更長。我們在遇到百年未遇的機遇時,也遇到了百年未遇的挑戰。具有159年曆史的世博會,於2010年首次放在發展中國家舉辦,就放在中國,放在上海,使我們深感責任重大。
在這個與世界相互了解的過程中,中國正尋求著各方麵的進步。
世博會曆史正在中國改寫
誕生於1851年的世博會,比現代奧運會還“年長”45歲。而今,世博會來到了中國,人們在談論世博會能為中國帶來什麼的同時,也注意到世博會的曆史正在中國改寫。
據了解,上海世博會已有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確認參展,半年會期預估將有7000萬人次參觀。美國盡管“姍姍來遲”,但展館工期緊湊。在今年的兩會上,外交部部長楊潔篪宣告,有近百位各國政要計劃到訪上海世博會。
回顧注冊類世博會的“曆史版圖”,歐洲、北美和極個別的亞洲國家曾經“密集”舉辦世博會,而非洲、南美幾乎沒有世博會的足跡。
“世界的發展在向東方傾斜。”全國政協委員,見證中國申博曆程的外交學院院長趙進軍說,過去,世博會主要由發達國家主辦,現在第一次由世界最大的一個發展中國家來主辦,這反映了這個世界在變。
“世博會不是發達國家的專利。”作為中國駐國際展覽局代表,自2001年起參與中國申博工作的全國政協常委、上海世博會執委會副主任周漢民對當年申博時中方承諾的1億美元參展援助計劃記憶猶新。他說,這筆來自東道主的資金,力促發展中國家在參展過程中“不掉隊”,這一援助金額在世博會曆史上堪稱最高紀錄。“世博會不僅是經濟和科技盛會,也是世界文明的薈萃,發展中國家有大量的文明成果與世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