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小處隨便,絕不是什麼無傷大雅、無足輕重的小事一樁。我們做人,應當像呂坤所說的君子那樣:“懼大防之不可潰,而微端之不可開也。”
一些人所以會小處隨便,“微端”不謹,究其根源,是私德不修,公德欠缺。做事不負責任,馬虎應事,隻圖自己方便,不考慮他人利益,總之,是自私自利之心作祟。當其一個煙頭隨手一扔時,哪會考慮到森林著火、消防員冒死撲救、地球資源遭破壞?前不久,一種以網球美女運動員“庫爾尼科娃”命名的病毒在網絡上瘋狂蔓延,給世界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後來查明,這一場網絡災難之所以爆發,不過是一個外國青年學生在玩自家電腦時,“隨便”下載了一個病毒程序,並用電子郵件發了出去……
事後他說,他一點兒也沒想到闖出這麼大禍……
做人,小處隨便不得。就算沒有惹出大簍子,比如隨地吐一口痰,隨手丟一隻空易拉罐,結果讓人罰了幾十元錢。從自私的角度講,你說冤不冤?
有一個相聲段子,講一位有心髒病的老者住樓下,樓上住一位小夥子。小夥子常年上夜班,夜裏12點回家。老者可遭罪了。為何?這小夥子回來時腳步重,動靜大,老者你就聽吧:噔噔噔--上樓梯了;咣當--開門了;嘩嘩嘩--洗漱呢;最要命是上床時脫皮鞋,先脫一隻,一扔,咣!老者心一哆嗦。再脫另一隻,一扔,咣!老者心再一哆嗦。這兩哆嗦過了,才算安靜下來,老者才能入睡。老者脾氣好,一直忍著,可夜夜如此也受不了呀!這天,見了小夥子,老者就給小夥子說了,小夥子態度挺好,虛心接受。可到了夜裏,老者聽著那動靜又來了--噔噔噔!咣當!嘩嘩嘩!老者想,忍著吧,不就再兩聲嗎?咣一聲。老者等第二聲,奇怪,怎麼不響了?老者這個心懸哪,就等著第二聲響過好入睡,等了一宿,愣沒響--原來小夥子脫另一隻鞋時,突然想起了老者白天提的意見,就輕輕地把鞋放在了地上……
我們正處在城市的進程中,過去住一兩百戶的小胡同變成了高樓大廈。一二百戶住一樓,你處處隨便往樓道裏亂堆東西,夜裏把電視機音量放到最大,從窗戶往外隨便扔垃圾,你覺得沒什麼,可別人用“相鄰權”來告你,你還真得輸官司不可。美國一老頭從一戶人家門前經過,由於這家沒有清掃門前冰雪,老頭滑了一跤。老頭便把這家告上了法庭。這個認為掃不掃自家門前雪無所謂的人家,最後不得不為自己的小小過失付出賠償的代價。
古人也許隻能從道德的角度勸人不要忽視小處的修養。今天,除了道德的約束外,法製也告誡我們不要放縱自己的“小小不嚴”處,不要“不以為重輕”而苟且做人。一旦因為我們的“小過失”而引發了大禍,那就真會“觸犯刑憲”的。
也有一些“小處隨便”並不屬於法律管轄的範圍,甚至也談不上是多嚴重的道德問題。但他們也不可放任自己。比如,在地鐵上坐座位時蹺二郎腿,讓站著的乘客別扭;開會遲到;雨天開快車,濺行人一身水;打公用電話時煲電話粥,不顧後麵有人等;消防隊救火時圍觀擋道;嚼完口香糖亂吐……這些舉止,給他人添不便,惹他人不痛快,自己又怎能心安理得,毫無慚意?如他人如此待你,你作何感想?人人都這樣“不拘小節”,社會還能有何文明可言?
唐代詩人李商隱寫過一組《雜纂》,專談人情世相。其中寫世人“惡模樣”有:作客與人相爭罵,筵上亂叫喚;攙奪人話柄(亂插嘴搶話);對眾倒臥;著鞋臥人床;說主人密事;作客踏翻台桌;嚼殘魚肉置盤上;等等。
清代石成金寫《除嫌約二集》,講為人舉止要忌:主人未迎便先上廳坐;翻人書籍;人前假咳吐痰;吃煙吐不擇地;吃煙向人噴氣;煙灰火屑敲滿地(吃旱煙時);領多油滯不洗拭(不洗脖子);門庭不掃拂;謙上下動手力扯(謙讓尊卑先後時動手亂拉扯);探手(伸手)隔座取物;坐即搖膝;桌上亂寫字;坐下腳蹺膝上;冷笑;摘花嗅香;開入籍櫃;坐不耐久;坐立不寧;偷看人書簡;粗魯撞倒人器物;借人器物以及書文多日不還;好勉強量小之人飲酒(逼人喝酒);在病喪家嬉笑,等等。
古人說的這些“惡模樣”,皆為小處隨便的表現。雖然時代已到今日“後工業社會”、E時代,但人性的這些“一念之苟”的毛病並未根除。我們不妨以彼為鏡,檢點一下自己,做個不苟且的君子,哪怕被人嘲笑為“迂”。
曾有一些行事隨便的人,常常在一處牆角小便,穢氣衝天。國民黨元老於佑任老先生看不下去了,就寫了一紙“不可隨處小便”,張貼於牆角。剛貼上沒多久,漿糊都沒幹,這紙條就不翼而飛了--原來於老先生是有名的書法家,有一人極敬慕於老先生的墨跡,便把這紙條揭了去,重新剪裁裱糊後掛於中堂,曰“小處不可隨便”,以時時自警自勵。--這位老先生其實已“小處隨便”了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