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讚美他人一定要有誠意(2)(1 / 2)

熟人之間了解心理很容易,雙方的言談舉止,表情變化,都傳送著其心理信息。由於彼此接觸較多,交往頻繁,更能抓住對方微小的心理變化。人的心理有相對穩定的一部分,也有相對不穩定的部分,往往隨氣氛和場合的變化而變化。聰明人就善於捕捉別人此時此刻的心境,予以適當的讚美。一個中秋之夜,某單位舉行宴會慶祝佳節。常言道:“每逢佳節倍思親”,更何況是在這合家團圓的中秋之夜。來自四川“獨在異鄉為異客”的劉斌麵對美酒佳肴,思緒又飛回了父母身邊。大家都是本地人,沒有人注意到劉斌情緒的變化,但逃不過王處長的眼睛。他看到置身於歡樂人群之中,卻歡樂不起來的小夥子,立即意識到年輕人是想家了。隨即高舉酒杯,朗聲說道;“在這中秋之夜,大家像親人一樣聚在這裏舉行歡宴,我非常高興。尤其是小劉同誌,遠離故鄉親人,懷著極大的熱情來我們這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績。我在這裏向劉斌同誌表示感謝。希望大家關心劉斌,把他當做我們的親人,使他在這裏更好地發光發熱!”細心的王處長在這種特殊的氣氛下,通過觀察劉斌情緒的變化,推測出他此時的心理,他不是直接地去安慰他,而是通過稱讚和關心,使他拋棄思鄉之情,加入到歡樂的宴會中來。如果大家都覺察不到劉斌情緒的變化,即使是再歡樂的宴會,劉斌也是無動於衷,了解別人的心理,需要你做個有心人。“粗心”、“太忙”不能成為你不能了解別人心理的借口,隻能使你不能慷慨地讚美別人,降低你的水準。讚美水平是高是低,慷慨與否,不在於你說話多少,關鍵在於你能否抓住對方心理,對症下藥,動之以情。

間接的讚美更能打動人心

委婉的稱頌方式常常是萬無一失的。想一想,如果有人告訴我們某某在背地裏說我們的好話,我們能不喜形於色嗎?而同樣是這種讚語,要是我們自己親耳聽到的話,說不定還會引起反感,或者懷疑說話者居心不良。就因為是間接聽到的,這些話便變得非常悅耳——因為大家通常認為,背地裏的話無疑是發自內心的。

“這種策略是一種沒有什麼破壞性的技巧。”查斯特菲爾德勳爵說,“在別人背後稱頌某人,那些聽到這些話的人一定會把你的話轉述給對方的,雖然他多半是因為自己想獻殷勤,而並不是為了替你服務,有時他們甚至還會自己加上一定程度的發揮。在各種恭維的策略中,這無疑是最能取悅他人,因此也是最有效的一種。”

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就深諳此道。當他想要製服一個與自己作對的下屬時,他就會有計劃地當著別人的麵讚揚那位下屬,因為他知道那些人一定會把他所說的話,轉述到那個敵視自己的下屬耳朵中去。

另外,還有一種間接頌揚別人的好方法。克利夫蘭的律師,前任軍事部長貝克斯,在芝加哥法庭上就應用過這一策略。當向一位在國外出生的法官陳述案情時,他假裝偶然地說了一句讚美非土生土長的美國公民的話。正是依靠這一招,貝克斯很順利地就贏得了這位法官的好感。

這個計策並不複雜。比方說,如果約翰·史密斯對自己講故事的本領自命不凡,如果我們當著他的麵稱讚另外一個人是如何善於講故事,他聽了也會覺得非常開心。

查斯特菲爾德勳爵說:“這裏麵的訣竅不外乎是讓你想恭維的人心中沾沾自喜,因為,你所誇的人身上的優點,也正是他所具備的。你誇獎別人的這種優點,實際上就是誇獎他的優點。”

如果並不要求得到對方的當場回應,我們也可以直接讚美別人,這樣能得到與間接頌揚相似的結果。

威爾遜在競選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時候,就采用這種方法避免了他和布賴安之間的關係破裂。當時,有人突然公布了威爾遜多年以前寫的一封信,在信裏,他發誓要把布賴安打得一敗塗地。對於這一事件,威爾遜並沒有直接澄清事實,而是換一種方式重新贏得了這位議員的好感。不久之後,在華盛頓的一次宴會上,在布賴安也在場的情況下,威爾遜在宴會演說中對布賴安的品格及其之所以聲名遠揚的緣由讚譽備至。這樣沒過幾天,布賴安就親自來挽著威爾遜的手,告訴他不必再擔心以前寫過的那封信了。

最靠得住並且能立竿見影的,恐怕是自己處於絕對主動的讚揚——這種讚揚可以左右對方的成敗,並且在我們未發言之前,他們自己覺得在這方麵毫無把握。如果被自己的丈夫讚美自己持家有方,沒有幾個女人會感到厭倦的。而又有幾個男人在得到他們上司的讚賞時會不如獲至寶呢?領袖的讚賞之於下屬,好比食物之於饑民。在生活裏的許多場合,它具有最高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