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執著什麼,什麼就會成為煩惱的根源
坐看雲起
作者:濟群
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嗔是對自己不喜歡的事物所產生的排斥及惱恨心理。
嗔的表現形式很多。在生活中,我們處處可以發現由於嗔恨導致的辱罵和爭鬥。或是因意見不合而彼此惱羞成怒,或是因利益衝突而彼此怒目相向……當他人對我們構成影響和傷害時,都會引起我們的嗔恨,更有甚者,還會將屬於自己的過錯遷怒於他人。
嗔恨使我們內心失去平靜,可是,我們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嗔恨實在是愚癡的表現。當我們生氣時,等於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使自己成為首當其衝的受害者。嗔恨又能使微小的衝突不斷升級,當嗔恨心被付諸於行動時,理智不見了,道德不見了,甚至法律也不見了。正如佛經中所說的那樣:“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嫉妒也來自於我們的嗔恨心。雖然人類的心靈可以比天空更為廣闊,但也可以狹窄到不能容納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當嫉妒遮蔽了我們的心靈時,我們容不下別人的榮耀,容不下別人的成功,容不下別人的幸福。嫉妒是一種可怕的心理,我們會出於嫉妒去誹謗他人,幹擾他人,處處為別人設置障礙。我們甚至會在極端的嫉妒唆使下,置他人於死地而後快,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為了對治嫉妒的產生,佛經中特別提倡隨喜的功德。當別人做慈善時,當別人精進修行時,當別人取得進步時,我們隻要由衷地歡喜,真誠地讚歎,所得到的功德就能和他一樣。所以,隨喜是非常殊勝的方便法門,它不僅能幫助我們有效克服嫉妒的產生,更是我們成辦世出世間功德的捷徑。
用舍棄替換小氣
供養具有滅除慳貪的作用。慳貪,就是吝嗇、小氣。佛菩薩是我們最為景仰的楷模,供養時,必盡己所能準備精良供品。所以,每一次供養,都是對慳貪的削弱。貪,是三毒之一,也是凡夫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因為貪著,我們往往舍不得將那些貴重或自己喜愛的物品贈予他人。電器要用舊了才肯送掉,衣服要過時了才肯給人,因為它們舊了、過時了,所以對它們的貪著就不如開始那麼強烈,甚至完全沒有貪著了。這種送,與其說是布施,不如說是處理垃圾,自然也無法得到布施的全部利益。如果我們反其道行之,將貴重物品或心愛之物作為供養,久而久之,對物質的貪著自會逐漸減少。所以,供養也是破除慳貪、淡化執著的途徑。
我們執著什麼,什麼就會成為煩惱產生的根源,成為解脫生死的障礙。佛教中有這樣一個公案:有位名叫金碧峰的禪師,修行境界高深,除一個禦賜玉缽外,對什麼都不再貪著。某日,其壽限將到,閻王派小鬼前來捉拿。禪師預知時至,便進入甚深三昧。小鬼四處尋找,不見蹤影,就向土地公打探禪師去處。土地公告訴他們說:禪師定力深厚,通常是找不到的。不過,他有個心愛的缽,如果將缽拿來敲敲,他聽到動靜後必然出定,那樣你們就能找到他了。於是,小鬼變作老鼠在缽內跳來跳去。玉缽發出的異常響聲,立刻牽動了禪師的心。他馬上出定查看,生怕缽被摔壞。此時,小鬼撲將過去,想用鐵鏈套住他。禪師意識到此缽帶來的過患,斷然將缽摔得粉碎,然後再次進入甚深禪定。缽沒了,命卻保住了。這一公案告訴我們,任何一種貪著,都會將我們緊緊束縛。哪怕修行已有相應成就,隻要執著未斷,仍會在生死中流轉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