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問題的思考(2 / 3)

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的立足點是課程,不是信息技術,因此,應避免“為用技術而用技術”。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應是緊密的融合,而不是技術與課程簡單的疊加、關聯、組合。這種緊密的融合要達到的目的是改變傳統的以“教”為中心的教學結構,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新及再學習能力。

3 高職高專信息技術應用與課程整合的發展進程

高職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經曆了以知識為中心與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前者是相對封閉式的,後者是比較開放式的。

在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信息技術隻是作為演示和呈現知識的工具,教師編寫的演示文稿或多媒體課件,隻用以講解知識內容,突破教學重難點,或用圖表或用圖片或用視音頻等,用以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的知識。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有效的交流工具,將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方式引入教學,可以使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更加有效,通過簡單的BBS、聊天室等即可完成,使課後有一個比較好的交流通道,但從本質上講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基本沒有變化。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個性化的輔導工具,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大量的相關學習軟件,計算機測試軟件也為教育教學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於學生的有效學習起到了相當的作用。在這一整合階段,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的本質是信息技術輔助知識的教與學。

在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與以知識為中心的課程整合階段比較有了質的區別,教師在教學中,從“以知識為中心、以教為中心”轉變為“以資源為中心、以學為中心”,整個教學資源是開放的,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和指導者。

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學習資源環境非常的好,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大量的知識信息資源,使得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成為過去時,大量的知識信息資源極大豐富了課堂教學的內容,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開闊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此時的信息技術作為知識信息加工的工具,強調學生對大量知識信息的篩選,培養的是學生的信息分析和加工的能力,達到使學生對大量知識有效內化的效果。信息技術作為一種協作工具進入教學之中,網絡技術為實現協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有利於學生高級認知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學生協作意識、能力和責任心等方麵的培養。信息技術作為“研發工具”進入教學,為學生探究未知、自己發現問題和自己解決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技術支持。在以資源為中心的課程整合後的教學中,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知識與能力的學習者。

4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途徑與方法

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多教師及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工作,他們在自己的工作中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和財富,對整合工作提出很多有益的觀點與想法,對於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有效整合有非常大的啟示。

用先進的教育理論指導整合教育教學要改革,沒有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是不行的。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過程就是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更是教育教學的一次深刻變革。整合的過程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過程,有先進的理論作為指導,才能事半功倍。否則,就是盲目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盲目實踐是沒有意義的,將會事倍功半,甚至徒勞無功。建構主義理論應作為指導整合的重要理論基礎,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學習理論、學習環境下的教學設計,可以為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技術與課程整合提供強大的理論支持。

緊緊圍繞新型教學結構的創建來進行整合“整合”的實質就是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即改變教師為核心的教學結構,創建新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結構,這種教學結構可以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圍繞“主導與主體”相結合的教學結構這一中心進行有效的整合,既不會迷失方向又能有所突破。

在整合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學生、教師、教學內容以及教學媒體等教學係統要素的地位與作用。在整合中,時時觀察整合在多大程度上有所改變,哪些要素改變了?哪些還沒有改變?這些改變是否有益於教育教學效果的不斷增強?緊密圍繞這些重要問題去分析思考,並且實施相應的措施,整合才能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