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工作的單位有一位女同事,她有著很強的物質欲望,想要的東西太多太多,房子、珠寶、名牌服裝……但是她的收入卻很有限,那種強烈的物質欲望給她帶來了很多煩惱。
有一次,我和她,還有另外幾個朋友一起吃飯,其中一位朋友說到覺得吃東西吃到半飽的時候是最好的,這時候胃很舒服,而且還有食欲,是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我們對這個話題都很感興趣。這位朋友接著說,在生活中,她都喜歡用半飽的方式對待事物,不管是感情還是物質,雖然她的收入不算高,可是她對自己的生活很滿意,一直都帶著欣賞的眼光看待生活,不繃得太緊,不過得太滿,留有餘地,舒適、舒心。
朋友的一席話給我那位有著強烈物質欲望的女同事很大的啟發,她開始回顧自己過去的生活,發現自己在追求鮮亮奪目的過程中,把自己弄得疲憊不堪,即便是得到了,也似乎沒有真正開心,反倒助長了不少虛榮心,使自己超負荷地成為一個追求奢侈的人,她認識到應該改變自己的生活了,留有餘地才會讓人心情舒暢。
生活就是一杯水。盡管杯子的華麗程度因人而異,但杯子裏的水,清澈透明,無色無味,對任何人都是一樣,你有權利加鹽、加糖等各種調料,隻要你喜歡。但,若添加的成分太多,裝得太滿,會不堪其重。
人在生活中,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留有餘地是最聰明的做法。老練的雕刻師傅在進行創作的時候,總是將鼻子弄大一點,眼睛弄小一點。因為大鼻子可以改小,如果一開始把鼻子刻小了,就沒有辦法補救了;眼睛小了可以加大,而大了就沒有辦法縮小。
為人做事,也是同樣一個道理。俗話說“月圓易虧,物極必反”,凡事要留有餘地,留有後路。隻有這樣,才不容易失敗,即使失敗還有回旋的餘地,還有反敗為勝的一線生機。
一位口若懸河的推銷員向一位少婦推銷《幼兒百科全書》,說他的這套書能解答孩子們提出的任何問題。這時,恰巧少婦的小兒子來了。推銷員就對他誇下海口:“小弟弟,你隨便問我一個問題,我就可以從這書上找到答案。”小孩問:“上帝坐的是什麼牌子的車子?”推銷員一下卡住了,隻好收拾起他的書,一聲不吭地走了。
百貨公司為什麼不叫萬貨公司?據說也是有來曆的: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時候,看見了一家“萬貨商店”,他就進去問老板:“你這裏有萬種貨物嗎?”老板不知天高地厚地說:“豈止一萬種,你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乾隆就說:“那我就買一把金子做的鋤頭吧,你有嗎?”老板一下子就無話可說了。
乾隆接著說:“話不能說滿,你還是將這萬貨商店改為百貨商店吧!”
所以,後來才有了百貨商店。如果話說得太絕對,做事不留有餘地,就會像這位老板一樣,使得自己難堪、被動。
話不要說滿,事不要做滿。這不是沒有道理的。隻要細心觀察,在日常生活中,留有餘地的哲學隨處可見:
書畫家進行創作要留有“餘地”,就是畫麵上留有相應的空白,給觀賞者留下想象的空間;建造樓群,要留出“餘地”,種上一些綠樹、花草,讓人們心情放鬆;鋪築路麵,每到一定的距離,便要留下一條名為縮水線的“餘地”,以免路麵發生膨脹而破裂;高速公路每過一段路程,就要在路邊留出一塊“餘地”,供有毛病的車輛應急停靠檢修。
沒見過一個發條永遠上得十足的表會走得久;沒見過一個馬力總是加到極限的車會很安全;沒見過一個繃得過緊的琴弦不易斷;也沒見過一個心情日夜緊張的人不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