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削權是件技術活
隨筆
作者:楊於澤
核心提示:權力天生任性,容易自我授權和複製。現在自我“割腕”也好,外部監督製衡也好,都是技術活,需要專注和細心。
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決議,對《立法法》作出首次修改,其中特別強調了一個原則,即“稅收法定”。不僅稅收法定,而且稅率法定。這意味著,今後將不會再有成品油消費稅兩月三次上調的事發生,因為這項權力已被新的法律條文拿掉,關進“製度的籠子”裏了。
此次行動一波三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全國人大開會前,《立法法》修正案草案寫明,“稅種、納稅人、征稅對象、稅率和稅收征收管理等稅收基本製度”要製定法律。
但到了3月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傳出消息,前述表述被簡化為“稅種的開征、停征和稅收征收管理的基本製度”要製定法律。對於刪除“稅率法定”的表述,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鄭淑娜解釋,“稅率法定”已經包含在“稅種法定”原則中。
但一些全國人大代表警惕性很高。如果《立法法》隻提“稅收法定”而不提“稅率法定”,將給政府隨意加稅打開方便之門。
當然,也有不少法學界學者盯著《立法法》修法進展。得知“稅率法定”被刪,學者們也感到“事態嚴重”。中國財稅法學研究會會長、北大法學院教授劉劍文推測,突然刪除“稅率法定”,很可能是有關部門還是想把自定稅率的權力抓在手上,不想放權。
人大代表們立即行動起來,並聯合劉劍文這樣的法律專家,分別向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提交3份建議案,要求將“稅率法定”重新寫入《立法法》修正案草案。3月12日下午,“稅率法定”重回《立法法》修正案中。
也是在此次大會上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提出,“大道至簡,有權不可任性”。而在大會閉幕後的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又強調:“簡政放權是政府的自我革命,削權是要觸動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政府限權的態度毫不含糊,聽到的人無不感到振奮。
但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過分地相信權力單方麵的表白,而不太明白權力生態的內在規律,不懂得外部規範對權力演進的作用。
權力通常是任性的,所以總理反對權力任性。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製定暫行稅收規定或條例,於是有了《消費稅暫行條例》,其中規定“消費稅稅目、稅率的調整,由國務院決定”。成品油消費稅兩月三次上調,實際上卻是財政部與稅務總局定的,其合法性要打一個問號。
政府主動削權是個技術活,很有可能出現一種情況,即有人坐而論道、無人起而行之,或者進一步、退兩步,也不排除“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次“稅率法定”一波三折,就說明有關部門還是傾向於抓權。我們應當和政府內部改革的力量內外呼應,形成合力,推著政府往前走。
權力天生任性,容易自我授權和自我複製。現在自我“割腕”也好,外部監督製衡也好,都是技術活,需要專注和細心,而且要準備打持久戰。
其實政府部門的全部權力都是立法授權的,除了立法授權,政府別無權力。
在立法的時候,我們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千萬不要把不該給的給了它。對於已經給它的權力,也要審查其合法性與合理性。(支點雜誌2015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