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實驗
1994年,Areni和Kim做了如下實驗:他們對一家美國餐館的酒類專區裏20歲到60歲以及60歲以上的顧客進行測試。實驗人員通過調控這個區域的照明,讓光線時而強烈時而柔和,記錄顧客不同步驟下的行為。
由以上實驗可以得知,光線強的時候購買的人們更多,但是柔和的光線卻能夠引導消費者購買較貴的酒;即亮度能夠影響人們的消費行為。2001年,美國學者Summers和Hebert又做過一項實驗,證明了在較強的光照下,人們接觸的商品少了,逗留的時間短了,但購買的卻多了。因此說,作為商場和店鋪的經營者,不妨試著對自己商鋪的燈光進行調整,找到燈光亮度合適的點,如此一來,銷售利潤必定會有所增加。
人們在日常的生活中,常會產生從眾的心理行為。例如,看到餐廳中的就餐者寥寥無幾時,也會選擇離開;反之,餐館滿座,則會產生就餐的衝動。
心理實驗
1973年,Harris和他的同事曾經做過這麼一個實驗,他故意讓手中的一疊磁盤掉到地上,然後安排另外一個實驗人員過來,或是伸出援助之手,幫他撿起;或是視而不見,冷漠地走過去。結果發現,當這個實驗人員上來幫忙的時候,至少有50%的路人也不約而同地伸出了援助之手;而當實驗人員表示出無動於衷時,僅僅有23%的人過來幫忙。
與這個實驗類似的是,同樣的一份請願書,如果有人在上麵簽名,那麼會有更多的人簽下自己的名字(Phillips,1972年)。如果一個人違規闖紅燈,其他人也會步他的後塵(Guéguen和Pichot,2001年)。
心理啟示
在心理學上,當我們身處某種情境必須作出某種反應或者決定時,我們把任何觀察到的作出某種行為的個體稱為“範例”。在生活中,人們常常會自覺不自覺地追隨這個“榜樣”的行為,這也就是心理學上所提到的從眾效應。因為人是一種群居動物,所做的活動不但要契合自身需要,還應該符合大眾的眼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出眾,人們自然會遵從“範例”,學著“從眾”。例如,選擇就餐餐館的時候,選擇理發店的時候,人們常常會選擇人比較多的地方;這其中就有從眾的心理在作怪。
當我們看電影時,常常會根據畫麵中的不同情境做出不同的表情或產生不同的感受,這是為什麼呢?
心理實驗
蘇聯電影導演列夫·庫裏肖夫為了弄清蒙太奇的並列作用,做了一項有名的鏡頭剪接實驗。他給俄國名演員莫茲尤辛拍了一個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分別接在一盆湯、一個作遊戲的孩子和一具老婦人的屍體鏡頭前麵,出乎意外的是,他發現觀眾看到了演員的“表演”,即:看到湯時表現出饑餓感,看到孩子時表現出喜悅,看到老婦人屍體時表現出悲傷。而實際上這都是由於鏡頭的組接使觀眾產生了聯想。從這個試驗中,庫裏肖夫得出結論:造成電影情緒反應的,不是單個鏡頭的內容,而是幾個畫麵之間的並列,是鏡頭組接和剪輯的作用;單個鏡頭隻不過是素材,隻有蒙太奇的創作才成為電影藝術。他提出了積極的創作綱領:影片的結構基礎不是來自現實素材,而是來自空間結構和蒙太奇。這就是所謂的“庫裏肖夫效應”。
心理啟示
利用事物的外在和內在聯係,可以引起他人的聯想,加強刺激作用,從而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這就是影片能使觀眾產生共鳴的原因。在具體的運用中,利用事物內在和外在聯係來引起消費者的聯想,加強廣告的剌激作用,是一種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