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七章 社會熱點與海外隨筆(1 / 3)

一、也談“做官要學曾國藩?”

一是曾國藩對時代變化一無所知,不識世界大時務。誌存高遠的曾國藩成年正值1830年,西方正處在工業化的高潮,曾國藩對時代的變化不聞不問,鑽進故紙堆中追求功名。1864年以後曾國藩權傾朝野,不可能不被世界新事物所觸動,但他隻知皮毛,從不研究;措施不力,成效甚微,完全沒有改革進取的銳意;作為朝廷的重要決策者,就和同時代世界政治家相比,也是十足的保守派。中國從1860年的世界工業產量第一大國,到後來山河日下成為列強欺侮的對象,曾國藩是負有曆史責任的,在大事上我們向他學什麼呢?

二是曾國藩委曲求全,工於心計,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擅於處理人際關係”。實際上是個人毫毛,於國家大利而不顧,使國家墮入深淵。我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時,和西方同事談起國內翻譯了不少西方關於人際關係的書籍,他們都大吃一驚,一致地說“中國曆史上對處理人際關係做了過多的研究,是西方人際關係的祖師爺。”這幾句洋人的話倒不妨聽聽。曾國藩大權在握,不圖律治,在小節上我們又向曾國藩學什麼呢?

人類將進入21世紀,正如上個世紀中葉進行的工業化時代變革一樣,我們又麵臨著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時代變革。曆史已經證明,清皇室和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高官,以自己的愚昧無知,無窮錯過曆史機遇把國家推向了深淵,盡管曾國藩可能有100條優點,但這就是他所有“可學習的品質”產生的最後結果。我們可以不做官,但是不能學曾國藩。要學習是很好的,作為中國人對自己的曆史人物有興趣是不足為怪的,但是,我們百年的屈辱史證明,不睜開眼看世界也是絕對不行的。在百忙中,主要學什麼必須是明確的,學習一種新東西開頭很難,但必須開始。試想,如果當年曾國藩鑽研一下世界的工業化,後來的中國將是什麼樣子。因此,學習現代科技知識不要把“係統工程”、“軟件、硬件”當成時髦詞彙,可以由有真才實學的人開些講座,把各級幹部引進門來,使他們鑽研下去。早在10年前鄧小平同誌就說“農業問題的根本解決最終還要靠尖端技術,靠基因工程”,還有什麼能離開高科技產業化的知識呢?還有誰不該真正把高科技知識搞懂呢?

二、知識與足球

中國足球衝擊世界杯再次失敗,在國內從小學生到八旬的退休老幹部中都引起了強烈的反響,10億元以上的投入究竟產出了什麼?這是任何經濟都要問的問題。反映格外大,原因有三:一是世界經濟、體育一體化進程越走越快,而中國足球與世界水平的差距越拉越大。二是對中國足球的投入已經遠遠超過經濟發展的速度,而產出則與投入遠不成正比。三是中國足球球迷越來越多,期望值越來越高,但結果卻越來越糟,這也是無需諱言的。中國足球究竟怎麼了?已經做過很多分析,目前的當務之急是中國足球究竟有多少主要問題,應該如何解決。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足球近20年的曆程證明,與排球界、乒乓球界和羽毛球界的情況不同,中國足球要在2002年保證衝出亞洲,隻靠足球界內部大概是不行了,而要像50年代抓兩彈一星一樣,用一些導彈、衛星界以外的創新人才。並和足球界的有識之士共同努力,認真總結20年來正反兩方麵的經驗。原因很簡單:足球是最繁雜的競技體育項目之一,是需要配合的人數多,場地最大,比賽時間最長的項目。以算術級數簡單推測,足球的本隊配合方式就比排球多5000餘倍(還不考慮對方的幹擾),因此足球需要更高度的科學訓練、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簡而言之,就是要有更髙的知識素質。而我們的足球界人才素質,還不一定比得上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界,無法實施足球需要的高知識水平,高信息含量的訓練、管理和決策,這就是問題的症結。因此必須引入高知識層次的外部人才。

在知識經濟的社會中,有知識就是內行,是最大的內行,具體的足球知識可以現學。當前外來人才參與足球管理比當年兩彈一星的條件好得多,當年進入兩彈一星的外來宏觀管理決策人才大多數開始時對兩彈一星知之甚少,而今天的足球界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踢過幾年球,在國內外看了幾十年球的高知識層次的人才。

這樣的人才與足球界人士組合解決哪幾個主要難題呢?

(―)中國足球隊教練問題一一科學管理機製

足球是種複雜的高級運動,教練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國內教練水平差強人意,外來教練又難以適應中國環境,是個兩難問題。

如何解決呢?可以由高知識層次的足協領導組織專門班子通過各種比賽全麵考察甲八、甲8的國內外教練,對國內教練的考察以知識層次為核心:

與世界足球有關的,較廣泛的知識基礎;

對足球的理解能力;對球員綜合素質的判斷能力;

戰術的設想和表達能力及球員接受的效果;臨場指揮改變戰術和更換球員的概率判斷能力;

組織和指揮球隊訓練的能力;

管理能力,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

對國外教練的考察以對中國環境的適應能力為主:整體水平;中國曆史傳統知識基礎;通過適應環境來改造環境做好工作的願望;結合中國隊特點設計戰術的能力;與中國教練合作的能力。

在年初支持俱樂部聘請高水平外籍教練,通過半年考察,以取長補短的原則決定教練組人選:主教練1人,執行教練2人,助理教練2人,其中至少有1名外籍教練。任命一個高知識層次、懂足球、懂英語、會管理的領隊和1名副領隊,其中至少有1名非足球界人士。

(二)中國足球隊隊員心理素質問題——科學決策選才

中國足球隊隊員的心理素質問題困擾了中國足球十來年。其實,在中國球星極少的情況下,中國足球尖子人才層,少說也有上百人,按概率說也至少有20“?30人心理素質較好,否則等於說中華民族心理素質差,那是不科學的,是缺少知識的說法。問題是選隊員從未以心理素質為主要標準,這也是科學概念差的問題。一個有10分技術,而心理素質差,大賽中可能出現幾乎不會踢球情況的隊員,當然不如隻有8分技術,屆時可以達到90“發揮的隊員。比賽的心理素質判斷是個係統分析,不能全靠心理醫生,競賽心理有很大的特殊性。踢過球,懂球,經過國內外成百上千次考試,研究成果達到國際水平的有關學科的科研人員,可能對足球隊員的心理素質有更好的判斷。

由足球隊領導與教練7人,心理醫生3人和上述科研人員5人,共同組成小組,投票選出心理素質合格的國家隊候選人員44人,可以隨時增補,半年後複議一下。沒在候選名單中的人不得入選國家隊,除非主教練簽字保證承擔全部責任。依靠這種方法來決定取舍,完全可能選拔出一支我國前所未有的心理素質好的球隊。經過兩年的淘汰和磨練,衝擊2002年世界杯時,應該不再空喊“心理素質”問題了。

(三)中國足球隊隊員的體能問題科學訓練標準

我們搞的12分鍾跑達標,本來是吸收了國際上一項先進的科研成果,但操作起來又丟了科學性,問題出在12分鍾跑不是比田徑的“定時跑”,而是測心肺功能,應該加上被測的心肺情況指標。科學的指標應該是分鍾內跑出3000米(平原口)即時脈搏(180—年齡)的雙重指標。如果脈搏超標,即便跑過3000米,對國家足球隊員來說也是未達標,因為即便你能在場上拚盡全力飛跑,但同時大腦缺氧,毫無足球意識又有什麼用呢?這一科學的衡量標準又會解放許多技術型的隊員,並且淘汰那些拚命達標後昏倒在地的球員,使之不會在比賽場上發昏。

在以上三方麵采取新措施後,就有可能組織出一支與以往曆屆都不同的中國足球隊。實際上也不僅是教練和隊員的問題,還有更多的問題應該解決。例如,體育報道的問題,報道西亞球隊20年,不少人一直沒有搞清楚一個運動員分幾段的名字哪裏是姓,哪裏是名,什麼時候應該報姓,什麼時候可以報名。再如電視體育評論員的問題,不少人想說就說,不想說就不說;觀眾不知外國運動員的名字,他也說不出來;一共26個英文字母,讀外國運動員的名字總是拚不對。外國對體育評論甚至有一分鍾說出多少個單詞的要求。如果一個係統的諸多元素都處在低知識層次,這個係統是難出成績的。創新的知識型人才反而會受到排擠。其他問題因篇幅有限就不贅述了。相信隻要做到引進高知識層次的人才參與管理與決策,真正實現科學訓練、科學管理和科學決策,我國足球隊不以外國教練為主,由我國自己的創新人才掛帥,也一定能像當年兩彈一星上天一樣,衝進2002年世界杯決賽。相信我國足球界人士會像當年導彈衛星界人士一樣有誌氣、有眼光、有頭腦,歡迎外來人士共同為我國足球事業奮鬥,不讓全國足球愛好者的希望再次落空,實現他們自己和前人為之流血、流汗的宿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