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穴”:朝鮮的“反介入”戰力
在朝鮮半島的軍事博弈中,平壤的“反介入”能力是美韓必須考慮的一大變量。
●安然/文
4月下旬以來,朝鮮對美韓的“心理戰”似有降溫跡象,但雙方互為假想敵的備戰仍在高速運行,圍繞半島的軍事演習和兵力調動未曾停歇。新近出版的台灣《亞太防務》雜誌載文稱,根據其掌握的情報和戰場數學模型,美軍太平洋司令部(太總部)認為,若想在“有事時”從容幹預半島戰事,就必須有效克服朝鮮人民軍的“反介入”能力。
針對機場、港口“點穴”
美國知名智庫蘭德公司曾指出,在關於朝鮮半島衝突的任何情況中,朝鮮的關鍵“抓手”在於阻止美國介入相關事態、進而在軍事上為韓國提供支援——平壤非常清楚,美國的大規模幹預,將瓦解其在與韓國發生戰爭時獲勝的任何機會。
美軍對韓馳援行動離不開空運和海運——增援兵力隻能從日本或美國本土轉運至半島,其中空運主要負責人員投送,海運則承擔重型裝備轉送。蘭德公司認為,朝軍反介入能力的著眼之處,在於打擊韓國境內的空運裝卸點(APOD)和海運裝卸點(SPOD)。
具體而論,因麵積狹小,韓國可供美軍C-5、C-17戰略運輸機起降的APOD隻有群山和烏山基地,可供大型滾裝運輸船停靠的SPOD也不過釜山、浦項、鎮海和仁川等4個港口,這些地點均處於朝軍遠程火力的打擊範圍內。隻要將這些交通樞紐破壞掉,美軍運輸平台無法卸載,朝方就有望達到阻止美軍幹預的目的,這實際上是一種“點穴”戰略。
部分美國軍事觀察家猜測,朝鮮除了打擊韓國境內的APOD和SPOD,不排除進一步威脅美軍西太平洋運輸中繼站的可能性,這會對美軍的戰略機動能力提出更嚴苛的考驗。
彈道導彈是頭號利器
以美國國防大學為首的部分研究機構認為,朝鮮的反介入能力主要來自戰術彈道導彈(TBM)、潛艇以及水雷。其中,彈道導彈無疑是核心,美軍估計朝軍約有650多枚中近程導彈,若半島烽煙再起,它們將擔負攻擊韓國主要港口和機場的任務。
如果朝鮮將中近程導彈投入反介入作戰,它有兩種選擇:要麼動用大量常規導彈對特定的APOD和SPOD實施封鎖,要麼動用搭載化學彈頭的導彈,通過神經毒劑持久汙染機場和港口。當然,朝鮮的核武器小型化後,將對APOD和SPOD構成更顯著的威懾,美軍亦不排除朝鮮斷然動用核導彈的可能性,認為這樣做的結果將使地區形勢發生逆轉。
可以確定的是,朝鮮導彈對韓國戰略要地的攻擊,將使美軍通過空運和海運進入韓國的難度急劇增加。運氣好的時候,朝軍發射的導彈甚至可能擊毀機場上的美軍運輸機和停機坪上的維護設備,或擊沉美軍停靠在港口的大型滾裝船。
這方麵的主要問題在於,朝鮮究竟能拿出多少導彈進行反介入作戰?考慮到朝鮮還需要壓製更重要的韓國政治和軍事目標,如果用於反介入的導彈達不到總數四成,打擊機場、港口的效果就會縮水。相關分析表明,為迫使一條跑道關閉,朝鮮需要投入25至50枚導彈,這些導彈的命中圓概率公差(CEP)必須小於300米,且可靠率要達到90%。按照這一邏輯推理,朝鮮人民軍即便“正常發揮”,30%至40%的導彈用量也隻能使韓國群山、烏山基地的跑道及釜山、浦項、鎮海、仁川港短時間癱瘓(這還沒有將美韓反導係統的攔截計算在內)。若要這些設施長時間失效,朝鮮就必須投入更多導彈,這可能是其力所不能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