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梟龍”助中國成“軍火大佬”
軍火是一門古老的生意。多少年來,人們一直在爭議軍火生意究竟是出售死亡,還是輸出和平。正因為此,軍火生意通常都在幕後操作,鮮為人知……
●劉薇 於冬/文
“中國對外軍售全球排名第五。”兩個月前,一份來自北歐權威機構的報告作出了這個令人意外的結論。
2013年3月18日,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布的報告《國際武器交易趨勢》表明,過去五年間,世界軍火貿易交易量同比上升了17%,美國和俄羅斯依舊占據著軍火出口的頭把交椅,而德、法緊隨其後,中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五大軍火供應商。
英國出局,中國進入第一梯隊,被報告稱為冷戰後國際軍火交易格局最重要的變化。在前一個五年,中國的排名僅為第十。
“中國排名的上升,主要是巴基斯坦的緣故。”報告參與者、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武器轉移計劃處主任保羅-霍爾頓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
在出口巴基斯坦的中國武器中,“梟龍”戰機就是中國專為巴基斯坦研製的一款“外貿機”,其高昂的價格為中國軍售排名躥升作出巨大貢獻。
量身定做的“外貿機”
“梟龍”的中方編號為FC,意即Fighter China No.1。
因為這個編號,在國內各大軍事發燒友論壇上,“梟龍”被戲稱為“發財”,這和最初研發目的似乎不謀而合——“梟龍”是一款為巴基斯坦空軍量身打造的戰機,是中國軍工企業針對海外市場而主動推出的首款“外貿機”。耐人尋味的是,中國軍隊並未裝備該型戰機。
據《中國航空報》消息,2009年3月,在前期8架飛機的基礎上,巴基斯坦又和中國簽訂42架“梟龍”購買合同,合同金額10億美元,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單筆最大的軍貿訂單。
以往,中國用於出口的武器,主要是槍支、輕型火炮、小型艦艇,基本是“有什麼賣什麼”,專門的“外貿機”則是個新鮮事物。
1999年,“梟龍”項目誕生時,恰逢印巴關係高度緊張。巴基斯坦空軍處於劣勢,隻有353架戰鬥機,而印度的數量為738架。1998年西方對巴基斯坦實施武器禁運。英國《泰晤士報》當年的報道披露,時任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向北京求助。
中巴雙方的初步合作意向,在1992年就已達成,此後又經過了7年的“馬拉鬆式”談判,最終在1999年初簽署正式合作協議。
因為是外貿機,與以往武器研發由國家財政埋單不同,“梟龍”所有項目資金,除巴基斯坦軍方(卡姆拉航空工業集團)投資外,中方(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總公司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也承擔了部分,形成了“共同投資、共同開發、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的“四共”模式。
而有關“梟龍”核心部件的發動機,還曾引發過國際爭端。2007年3月,中方移交給巴基斯坦的兩架“梟龍”戰機,又被悄悄返還中國。
俄羅斯《生意人報》2012年11月披露細節,俄羅斯迫於印度的壓力,要求中巴終止“梟龍”貿易。
這是一段複雜的三角恩怨,俄羅斯要保住印度軍火市場,就不得不封殺印度的地緣政治宿敵巴基斯坦。於是,俄羅斯向印度做出承諾,不允許中國將“梟龍”出售給巴基斯坦。當時,“梟龍”安裝的RD-93發動機,正是1992年之後,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近千台發動機中的一部分。
“梟龍”的發動機隻好重返國產之路。
2003年8月25日,“梟龍01”實現首次飛行,巴空軍當天為其命名為JF-17,即“Joint Fighter-17”,joint反映中巴聯合血統。
2006年10月,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生產的“梟龍01”順利進入生產線。
從無償援助到賺錢生意
“梟龍”的出現,也改變了中國武器生產傳統的“買家”和“賣家”關係。
一直以來,中國的軍工廠是軍隊係統內計劃生產的一個單元,由軍方和政府共管。在國家重工業化政策的引導下,軍工廠按計劃優先獲得資金、原材料、人才等生產要素分配,其生產的武器也按計劃配給到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