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3節 歸零之後談學習 (1)
1勤奮學習
無論一個人的悟性如何,學習以勤才可能有所成就。至於那些腦子不太靈光、智商一般的人
,則更需要以勤補拙。俗話說,笨鳥先飛早入林嘛!早動手,勤動手,將自己的先天不足用
勤補回來。“書山有路勤為徑”,就說明了學習中勤的重要性。
如果不勤,王羲之如何能成為著名的書法家,而其子又如何能寫完十八缸水;如果不勤,顧
炎武之名又從何而來。一勤補百拙,早動手早成功。
“學海無涯苦作舟”,說明學習是一件苦差事。物質條件的缺乏,使眾人無法得到充分的學
習機?幔願枰嘌У木瘛M醭湟園鍤櫚甏蛄愎さ姆絞交袢《潦櫚幕幔蚨辛恕?
論衡》;魯迅破衣襤衫,卻毫不吝嗇地用賣獎牌的錢去買書;匡衡鑿壁偷光更是後人學習的
楷模。
世上最公平的是時間,隻要你善於利用時間,有勤學、苦學的決心,那麼,達成你的理想就
不是一個遙遠的夢了。
我國曆史上以勤奮著稱的天才舉不勝舉。
明末清初,我國有一個著名的愛國主義思想家和傑出的學者顧炎武。顧炎武七歲進私塾,十
歲跟著祖父讀《資治通鑒》、《孫子》及《吳子》等兵書。顧炎武一生中幾乎沒有一天不讀
書,許多重要曆史著作,他都能背誦。他還閱讀各朝的實錄、野史、筆記及天文、地理、詩
賦、詞章等,特別注意研究當時的現實問題,搜集和閱讀《明十三朝實錄》及公文、奏議、
邸報等,甚至連一些州府縣的地方誌他都仔細研究,重要部分做上標記以便日後再讀。顧炎
武讀破萬卷書,明致各家之精華,終成一代學者。
還有宋代的著名科學家燕肅,他一心探究潮汐規律。雖然在燕肅以前的學者對潮汐成因和規
律有很多的研究,但他們的說法都不一樣。燕肅虛心學習前人知識,但他卻不滿足前人之說
為掌握潮汐規律,對潮汐做出正確解釋,燕肅踏遍廣東沿海,花了10年的時間實地考察,詳
細記錄,終於掌握了潮汐的漲退規律,提出了與前人不同的潮汐隨日而應月的正確見解,並
寫成了研究潮汐的專著《海潮論》兩卷,編繪了《海潮圖》一書。
在治學時切忌機械分割已有的知識體係、隻學皮毛而丟棄精髓,或是拘泥於已有的知識頑固
不化,不能靈活運用。
讀書治學,就必須要理論聯係實際,否則就隻能成為一個死啃書的“書呆子”。其實,為人
處世一要學,二要化,三要聯係實際,四要善於總結實踐經驗。
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7歲時就跟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他練字十分刻苦,隨時隨地都在
練,有時用手指在衣服上練,有時在月光下的池邊懸肘練,直到玉兔西下。
相傳當年王羲之在紹興蘭亭臨池學書,苦練了20年,由於經常在池裏洗筆刷硯,竟把池裏的
水染黑了。有一次,兒子王獻之問他寫字的秘訣,他指著家裏的18口水缸說:“學字的秘訣
在這18口缸裏麵,你把18口缸裏的水寫完,自然就知道寫字的秘訣了。”他的兒子,真把18
缸水用完了,果真練出了一手好字。王獻之也成了著名的書法家。
勤是成功之本。勤能補拙,隻要不固步自封,將心態歸零,勤奮就能克服一切困難,成就一
番事業。缺少了勤奮,有再優越的物質條件,也很難有所成就。所以成大事者應當具有勤奮
好學的習慣,以此提高自己的判斷、分析能力,為成大事打下基礎。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說的是學習需要有一種精神,要有一種勤奮好學的好習慣。因為
學習是個艱苦的過程,需要有爭分奪秒的精神、不恥下問的態度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學習作
為一個過程,在古人看來,其實就是一個性格磨煉的過程,是一個完善自我、塑造自我
的過程。人們常把學習比做“書耕”,把寫作比做“筆耕”,是說像農民種地一樣,不付出
艱辛的努力,是不會有收獲的。求學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需要有一種對痛苦的承受力。比如
,戰
國的蘇秦因學問尚淺,外出遊學狼狽而歸,一家人都不理他,因而促使他發憤學習,刺股以
自勵,終於身掛六國相印,合縱以抗奏。匡衡人窮誌不窮,鑿壁借光讀書,終以《詩經
》而躋身於朝,官至司徒。屋梁懸發的孫敬、聚螢照讀的車胤、映雪苦學的孫康和帶經耕耘
的倪寬等都因此受到了後人的讚揚。
古人有如此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今天,也有許許多多這樣的感人事例,激勵著我們不停地學
習。1995年第9期的《中國青年》刊載了徐世鼎讀書的感人故事。報道說,1990年13歲的徐
鼎向國家上繳糧食100公斤,稅款26元,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納稅人。同年,由於交不起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