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電商也開始了保衛反擊戰,菜鳥嚐試與便利店合作打造菜鳥驛站;而京東則采取自建自提點和自提櫃模式;順豐也聯手申通、中通、韻達等多家企業豪擲5億元打造“豐巢”智能快遞櫃,以便撇開速遞易。至此,速遞易、菜鳥、豐巢及京東已然形成四方競爭勢力。但是7月底,戲劇性的一幕卻又上演了。

首先是順豐,其次是馬雲。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三泰控股的速遞易項目迅速地與這些物流業巨頭們開展了合作。昔日的競爭對手,最終還是成為盟友走到了一起。

7月29日,三泰控股與豐巢、順豐以及普洛斯就我來啦公司發展相關事宜簽訂了投資協議書。豐巢擬增資認購三泰控股旗下成都我來啦公司30%——40%的股權。此外,順豐還向我來啦公司提供2億元的委托貸款。

與物流巨頭們的合作協議簽訂之後,三泰控股又與阿裏係談起了合作。8月2日,我來啦公司會同菜鳥分別與“四通一達”及天天6家快遞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就速遞易業務開展深度合作。

其中,菜鳥網絡為快遞公司與我來啦公司的合作事宜進行溝通協調,將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如將速遞易自提櫃作為消費者網購可選擇的收貨地址,同時可提供結算、代收代付等服務。

至此,快遞“最後100米”的行業痛點,有望隨著阿裏、順豐以及多家快遞公司的入局而得到改變,速遞易也向一個真正的社區生活平台邁進了一大步。

陳延明認為,菜鳥網絡、順豐速運等巨頭們之所以看中了速遞易,是因為在社區收貨端這個“最後100米”內,如果速遞易這種智能的自助取件係統在全國大麵積鋪開的話,物流的效率將得到提升,而物流公司的派件量將能夠提升至一個更高的水平,對於物流、速遞易和消費者三方而言是共贏。

數據顯示,一個智能快遞櫃能夠取代10個快遞員,並在終端節省80%的費用。陳延明也表示,以前快遞員每天隻能投遞100個快遞,但在使用智能快遞櫃後,則可以每天投遞150個快遞,投遞效率得到提高。“我們目前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2015年爭取做到5萬個箱子,但由於尚處投入期,所以公司短期內仍將虧損。”陳延明意味深長地說道。

野心在於O2O

速遞易未來會去向何方呢?“目前,使用速遞易的人群數量已經足夠龐大,我們正努力成為智能收貨終端的平台公司。”陳延明自信地回答道。

顯然,三泰控股的算盤並非建一個快遞箱子那麼簡單。事實上,隨著速遞易進入越來越多的社區,覆蓋越來越多的人群,速遞易正在由快遞終端設備轉變為社區生活平台。

陳延明告訴我,與菜鳥網絡、豐巢的合作,不僅可以增強速遞易用戶黏度,改善用戶體驗,強化速遞易社區卡位優勢,同時速遞易還將充分利用合作方在速運、垂直電商、物流配送等領域的市場地位,結合速遞易線下用戶流量優勢,分析、挖掘用戶消費習慣,整合數據與流量,實現C2B的精準服務營銷,為同城配送提供解決方案,實現速遞易流量變現,從而最終實現“1+N”的商業模式。

不難發現,用快遞櫃搶奪社區O2O入口是三泰控股的幕後算盤。進入2015年來,速遞易已與富頓科技、海爾產業金融、揚州彙銀等企業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並引入了包括五糧液、劍南春、中建地產等大型企業在其上投放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