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單元 緒論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社會醫學的基本概念
①社會醫學的研究對象;②社會醫學的研究內容;③社會醫學的任務;④社會醫學的作用。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社會醫學的基本概念
社會醫學是從醫學的角度研究探討諸多社會因素對人類的疾病與健康的影響及其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不同社會、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不同,社會醫學所麵臨的問題差異較大。各國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提出研究探討的社會醫學問題。我國社會醫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社會衛生狀況及其變動規律,以及改善社會衛生狀況,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會衛生對策與措施。
1.社會醫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社會衛生狀況的分布及其變化規律,改善衛生狀況,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會衛生策略與措施。
2.社會醫學的研究內容
①社會人群健康狀況。以社會人群為研究對象,進行社會調查,尋找出社會醫學問題,作出社會醫學的“診斷”。②社會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社會因素包括社會製度、經濟狀況、文化因素、人口發展、勞動條件、生活方式及醫療衛生服務等對人群健康的影響。③社會衛生對策與措施。社會醫學的基本目的是保護健康人群,提高健康水平,尤其重視特殊人群的健康。
社會醫學注重社會因素對人群健康與疾病的影響。社會醫學的基本任務是:調查社會衛生狀況及其變動規律,找出當前存在的主要的社會醫學問題,並分析其原因,作出社會醫學“診斷”。
我國社會醫學的主要任務是從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實際水平出發,研究解決中國的社會醫學問題。也要研究世界各國的衛生狀況及其發展規律,了解世界各國所麵臨的重大社會衛生問題。學習借鑒他們的先進經驗,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製定合理的社會衛生政策與措施,解決我國的社會衛生的重大問題。
3.社會醫學的任務
社會醫學的基本任務可以概括為,通過社會衛生調查,掌握社會衛生狀況及其變動規律,找出主要的社會衛生問題並分析其原因,根據社會醫學的基本理論作出判斷,提出相應的社會醫學“處方”。改進社會衛生狀況,保護、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社會醫學措施,為有關部門,特別是各級政策的決策機構及管理部門,在確定衛生工作方針,編製衛生發展規劃,組織衛生服務,總結評價衛生服務的效益、效果時,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
近二三十年來,人類的疾病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各國的研究資料表明,影響當前人類健康與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社會因素。因此要有效地防治當前麵臨的疾病,保護和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單純用生物醫學的觀點和生物醫學的技術是遠遠不夠的。在醫療服務中,必須重視並廣泛應用社會措施,才能更有效地發揮生物醫學的技術作用,才能實現或達到醫學的終極目的一一醫學功能的社會化。
4.社會醫學的作用
①社會醫學是從宏觀的角度研究社會發展過程中,眾多的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及其規律。②社會醫學的措施有助於更好地發揮生物技術在防治疾病、保護健康方麵的作用。③通過社會醫學對人類疾病與健康狀況的調查,為行政決策部門和各級管理部門,提供理論依據。④隻有通過社會醫學措施,才能實現醫學功能的社會化,醫學功能的社會化程度,是一個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重要標誌。⑤社會醫學的創立、形成與發展,直接受整個國家國民素質的影響,發展教育,提高國民素質是推動社會醫學發展的關鍵環節。
第二單元 醫學模式與健康觀
考試要點[考試大綱]
一、醫學模式的概念與演變
①醫學模式的概念;②醫學模式的演變;③生物醫學模式的貢獻與局限。
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①產生的背景;②模式的內容;③模式的影響。
三、健康觀
①傳統健康觀;②現代健康觀。
重點、難點、疑點解析
一、醫學模式的概念與演變
1.醫學模式的概念
醫學模式是在不同的曆史階段由於社會生產力和醫學科學發展的水平不同,人們認識、觀察和處理醫學問題的思維方式方法也有差異,它是對人類的健康與疾病特點的高度概括,也是人類在獲取健康和防治疾病的鬥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
醫學模式不是不變的,而是在人類醫學實踐中不斷充實,不斷深化,並逐步完善的。已經發展成為處理衛生工作的理論依據。
①個體醫學與群眾醫學的關係;②生物因素與社會因素的關係;③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的關係;④防治疾病與增進健康的關係;⑤醫學科學與衛生管理的關係。醫學模式的演變
①神炱主義的醫學模式。古代認為人類的生命與健康是上帝所賜,疾病和災禍是上帝對人們的懲罰。保護健康與治療疾病乞求於上帝。②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水平的不斷提高,人類對健康與疾病有了初步的了解,產生了粗淺的理性概括,它是中醫學的奠基石。中醫的內因外因學說,開始把健康與疾病和人類生活環境的關係聯係起來觀察與思考,並產生了中醫理論體係。③機械論醫學模式。又稱實驗醫學模式,歐洲文藝複興推動了自然科學的進步,用實驗的方法研究大自然,推動了物理學的發展。這種觀點把人也當作機器,人類的疾病就像機器出現故障或失靈。機械論醫學模式認為生命活動是機械性運動,保護健康就像維護機器一樣,發生疾病就像機器壞了零件一樣。忽視了人類機體的生物複雜性以及社會複雜性,產生了對人體觀察的片麵性和機械性。
2.生物醫學模式的貢獻與局限
生物科學的發展,產生了眾多的基礎醫學學科,並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體係,使人們從生物學觀點來認識生命現象以及健康和疾病間的關係。生物醫學模式的建立,形成與發展,使人類對傳染病的控製取得了重大進展,促進了醫學科學的發展。在基礎醫學方麵,闡明與揭示了許多生物因素所致的人類疾病,確立了生物性病因的概念,有針對性地開展了有效的防治措施。在臨床方麵,促進了外科學的發展,建立了消毒滅菌措施,使手術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
隨著疾病譜的改變和醫學科學的發展,逐漸暴露了生物醫學模式的片麵性和局限性。人類的健康與疾病不是由生物因素可以完全解釋,疾病不單是由生物因素所致。傳染性疾病是這樣,眾多的非傳染性疾病更是這樣。除生物因素外,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單純生物醫學模式逐漸向現代醫學模式過渡。
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產生的背景
進人20世紀以來,尤其是50年代以後,世界各國的疾病譜大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影響人類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由急性傳染性疾病逐步轉變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這一轉變在發達國家較早,如美國是在20年代至30年代之間完成的,在發展中國家轉變較晚,如我國是在70年代至80年代之間完成的這一轉變。其標誌是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在死因譜中占主要地位。
大量研究表明,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及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正導致成誘發慢性病的主要原因。我國的研究也是如此,生物性因素在死亡原因中的比重正逐漸下降,不良的行為生活方式、環境因素、社會心理因素和衛生服務已成為影響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危險因素。
隨著全球性的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生存生活質量的不斷改善,人類對衛生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人們已不滿足於不生疾病,要求增進健康水平,要求合理營養,良好的生活勞動條件與生活方式,平衡的心理與健康的心態,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為了適應人們的這一要求,又提出了醫學模式應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現代醫學模式的需要。二.模式的內容
現代醫學模式概括了影響人類疾病與健康的全部因素,從醫學整體觀點出發,綜合分析了生物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人類健康與疾病的綜合作用,突出了社會心理因素在慢性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