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流行學及人群防治(3 / 3)

治療方法:

對因治對針對各種不同病因進行治療,如對風濕性心肌炎者7例均采用抗風濕性治療,其他如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共28例,采用大劑量維生激素及,輔酶及50等能量合劑的治療。

抗心律失常藥物針對室上性、室性心動過速及房樸、竇房綜合征、器質性頻發性室早及多形、多源性心律失常者應用洋地黃類藥物及普魯卡因薩胺、利多卡因、心得安、乙胺碘膚酮、異搏定、心律平、靜脈快速靜推等藥物。

治療後痊愈45例,好轉36例,無效6例,死亡1例,治愈好轉率9,病死率1。

討論:

本文對燕化地區兒科住院病兒88例心律失常的發病概況和病因分析指出:

①小兒最常見的心律失常是:

第一早搏8占,其中以室性早搏為主占50外第二房室傳導阻滯,以傳導阻滯為主4占、第三束支傳導阻滯占80,其中以不完右為主57燦第四竇性心律失常中口88占9,以竇性心動過緩為主36占。②心律失常中的各年齡組的分布不同,陣發性室上速在1歲以內最多,第房室傳導阻滯隨年齡增長而減少,早搏及竇性心律失常隨年齡增長而增長。③小兒心律失常以感染、心肌病、心髒傳導係統發育不成熟及有不明原因者,本組統計資料與文獻基本相符。

關於對小兒心律失常診治的幾點看法:

治療心律失常除控製異位心律外,應注意消除病因及並發症的血液動力學改變。本文7例風濕性心肌炎及全心炎者產生不同程度的房室傳導阻滯及過早搏動,用皮質激索治療後心律失常隨之消失、恢複竇性心律,未用抗心律失常藥物。

對室上性心動過速發作持久或心率過快導致心搏量下降及心肌缺血,常發生血壓下降、心力衰竭或腦缺氧,嬰兒尤為明顯,本組有1例,反複發作住院共7次,其初發年齡為7個月,發病時間超過48小時,心率次,肝脾腫大幾乎達盆腔,曾誤診為代謝性疾病,待心律失常糾正後轉為竇性,心衰得以控製,肝脾即回縮至正常。

怎樣選擇好抗心律失常藥物是治療室上速及室速的成功關鍵。首先要充分掌捶好其發病原因、年齡。並發症的血液動力學等外,還需對不同病例采取不同方法並細致觀察其治療效果。本組有1例,先用西地蘭控製,後發現為預激綜合征,繼而用乙胺碘呋酮及靜推轉律6次,用心律平維持至今7年未再複發,另有1例陣發性室上速患兒,用靜推數次無效,改用心律平靜推,由次增至8作87次靜點小壺內加入無效而改為靜推方奏效,故同樣藥物使用方法藥物濃度不同其療效亦不同,嬰兒室上速常合並為預激綜合征,本組合並室上速者5例。其中八型2例,8型2例,變異型1例有2例用洋地黃類西地蘭轉律,其中2例用乙胺碘呋酮、心律平轉律。

勸對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者雖不常見,但預後較差,引起心律失常者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本組有3例,其中後天性2例,先天性1例,其發生率為作占34。根據報道以先天性多見項報道新生兒發生率為1,先天性是由於宮內胎兒心肌炎或胎兒心髒發育障礙所致本組先天性1例,心率40次發硨年齡30天。用阿托品及異丙腎靜點治療不埤意,後因心哺綜合征,腦缺氧抽搐不止而死亡,國外學者主張用心髒起搏器來糾正,但因年幼、免疫功能差,常易感染而有失敗者。

凡是判斷為良性房性,交界性,室性早搏,其臨床無症狀,無器質性心髒病,且早搏為單源性,配對時間固定,期正常,運動後早搏減少或消失,則提示為功能性良性早搏,不需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但需隨訪。本組極大多數為良性早搏,其中有2例,隨訪8年,頻發早搏,未用抗心律失常藥物而自行轉為竇性,發育良好。另例交界性頻發早搏,24小時動態心電圖觀察後確定暫不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可以動態觀察隨訪,故不主張濫用抗心律失常藥物,以免導致不必要的毒副作用及遠於糾正的心律失常發生。

總之。小兒心律失常者,有的要緊急搶救,有的要正確選擇好適應證,有助討暫先觀察適當時機用藥和停藥本組嚴格遵照李家宣教授提出的6條用藥標準及停藥方式,均獲得較概意療效。今後在小兒心津失常的診斷方麵尚需進一步提高,減少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