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太極拳鬆沉勁的修煉(2 / 2)

樁功修煉的下沉是意氣的下沉,是肌肉的下沉,是內外相合、周身通透的下沉,是包括骨骼重量在內的自然下沉。但百會穴虛領頂勁不能丟,這一點向上的意識力其實就是“人體浮力”中保留下來的確保骨骼支架不散的最小的向上之勁,實質是神意的虛領頂勁作用,不可用力上頂,多餘的統統下沉,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下實上虛,下盤穩固,類似不倒翁。

3行拳中修煉,達到勢勢鬆沉

用樁功在靜的狀態下找到了鬆沉的感覺後,要把這種感覺再帶到行拳的動功中去,久之達到在各種姿勢中都有鬆沉的感覺,漸漸練成內外合一、習慣成自然的鬆沉勁,使鬆沉勁貫穿行拳始終。

樁功練鬆沉勁是沉在兩腳,行拳中練鬆沉勁則是沉在單腳。行拳中兩腳分陰陽,一隻腳下沉變實,但實非站死,另一腳則自然上升為虛,要虛而不丟,久之,人體重心會順隨自然平穩地在兩腳間移換,使人體左右分陰陽。

為了循序漸進容易找到感覺,練套路之前,先從坐步、弓步的單式變換中體認沉在單腳、重心在兩腳間移換的感覺。弓步沉在前腳,坐步再移回後腳。感覺明顯後,再在整套行拳中體認鬆沉的感覺。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鬆沉勁的修煉也是經過日積月累、年複一年的不懈努力才能逐步成功的,隻要刻苦練習,用心思悟,鬆沉勁的功夫必然會修煉上身。

三、修煉鬆沉勁的注意事項

1修煉鬆沉勁不可急於求成

“人體浮力”(“人體浮力”的概念筆者在《少林與太極》2012年第11期《太極拳的鬆沉勁》一文中做過分析)是多年形成的習慣力,是不容易去掉的惰性力,如果推手時鬆沉勁沒有練好,就會不自覺地出現上浮,影響下沉和穩定。要減掉“人體浮力”、練出鬆沉勁需要較長時間的努力。

2修煉鬆沉勁要突出意念的作用,重視意的修煉

要自覺地用向下的意識糾正日常生活中養成的不自覺的向上意識,要始終貫徹心意導引為統帥,以意導氣向下,以意引導形體放鬆,讓重心自然下沉,達到意氣形鬆沉下落直至腳底。鬆沉勁成為習慣後,也會成為一種不自覺的勁力,即“練到無意是真意”,達到“無為而為”,行拳推手順其自然,升降開合,陰陽合一,處處鬆沉。

3修煉鬆沉勁不是形體的下蹲,而是意氣的下沉

鬆沉是無形的下沉,要沉到腳底,落地生根。但生根不是死根,而是可以輕靈變化的。

4修煉鬆沉勁時腳趾不可抓地

鬆沉勁修煉需要全身鬆淨、鬆透,如果有一處不鬆就會不通,就必然影響內氣通達。五趾抓地不僅會使腳趾緊,整個腳、腳踝乃至膝以下整個小腿都會是緊的、僵硬的,這樣必然阻斷了內氣的下沉和重心的自然下落。修煉中鬆沉感覺過胯以後,腿部鬆透又是一大難關,尤其是踝部,全身重量都加在這個細小肉少的部位,踝部容易緊,不容易鬆,如果腳趾抓地更會使踝部緊上加緊,必然影響鬆沉勁的下沉,而且還會產生向上的反彈力。所以腳趾不僅不能抓地,而且要舒展放長,隻有意念腳掌像大蒲扇一樣放大,平鋪在地麵上,全身氣和重量才能自然地沉到腳下,平穩地加在地麵上,與大地吻合一體。

5修煉鬆沉勁要防止用腳蹬地

蹬地是修煉鬆沉勁的大敵。沉勁是自由落體的下落形成的,腳蹬就會產生向上的反彈力,也就是不自覺的“人體浮力”。修煉中為了找到通地的感覺,有時會不自覺地腳下用力而蹬地,感覺好像沉到了腳下,這其實是錯覺,仍然是腳和腳踝承擔著體重,體重沒有隻靠重量自然地落在地麵上,相反由於蹬地向下加力,與鬆沉勁相反的向上之力隨之產生。

6要正確理解“骨挺肉墜”

有的拳論中要求“骨挺肉墜”。所謂“骨挺”是在修煉鬆沉勁時意念骨肉分離、脫開,因為肉的下墜相對顯得骨骼挺拔。不可把“骨挺”理解成骨用力向上挺拔,正確的做法是用最小的力,隻要能保持骨骼直立或某種狀態即可,這其實是虛領頂勁的作用。

以上是筆者修煉鬆沉勁的體會,在此拋磚引玉,供同道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