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筆少林寺
風雲篇
作者:石群良
我曾兩度拜訪過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刹、名揚海內外的少林寺。時間的車輪滾動得真快,從20世紀的1985年3月到21世紀的2012年9月,時間已徒步行走了近28個春秋,跨越了兩個世紀——從少年到中年,從初春到金秋,時光的魔術已幻化出多少或精彩或黯然的碎片。
我的另一半是東北人,我們原來是《鴨綠江》函授的同學,早年在鴻雁傳書之際,我就承諾過帶她看牡丹、訪少林寺,看牡丹在某個偶然的機會裏兌現了,而去少林寺的承諾一拖就是21年。21年後的2012年9月,年逾七旬的嶽父大人千裏迢迢來看女兒,臨近歸期,那段塵封經年的“議案”又被重啟,於是,我們經禹州,進登封,輾轉來到了登封少林寺。由於我們恰好趕在了中秋、國慶“雙節”數十年一遇的旅遊“井噴”周之前,遊客相對稀疏了不少。
少林寺是我國享譽海內外的佛教寺院,創辦於公元495年,位於中嶽嵩山西麓,背依五乳峰。嵩山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各擁三十六峰,峰峰有名。少林寺就在竹林茂密的少室山五乳峰下,屬全國重點佛教寺院,因其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叢林中,故名“少林寺”,有少林寺院、塔林、達摩洞、初祖庵等景點。少林寺因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是國家旅遊局首批5A級旅遊景區,並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就像到大城市裏打工的鄉下妹,時間早已置換了她身上的鄉土氣息,而將她出落成了時尚靚麗的都市女孩一樣——27年前,我們初到少林寺的時候,旅遊汽車是直接開到少林寺山門的;現在,距山門東七八裏的地方,“嵩山少林寺”宏偉氣派的牌坊和栩栩如生的少林和尚威風習武的塑像就迎在了麵前,而這裏的道路、建築,包括公廁也是完全被現代化了的。如今的少林寺已與時俱進,逐步走向產業化、品牌化,如加強對涉足少林寺品牌的周邊食品、影視劇的管理和應用,接管雲南省四座古寺,在海外設立少林寺文化交流中心等等,當今的少林寺已從單一旅遊品牌,拓展成了跨行業的世界知名品牌。
我們購買了門票,在景點大門及江澤民題寫的“少林文化,文化遺產”的景觀石前合影留念。時值下午1時,我們采納了導遊的建議,直接乘纜車抵達少室山腳下,並旋即乘索道直線攀援到少室山,這樣不僅節約了時間,還從空中飽覽了沿線的旖旎風光。
少室山頂較為平緩,分有上下兩層。從山南北望,一組山峰互相疊映。山上有三皇寨、初祖庵、二祖庵和達摩洞等景點。少室山峻極峰上鬆林蒼翠,極目眺望,頓覺視覺浩蕩,萬千景色盡收眼中。
據說,夏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於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山勢陡峭峻拔,有三十六峰,諸峰簇擁起伏,頗為壯觀。
在少室山,二祖庵在少室山的缽盂峰頂,是少林地區最高的建築,殿內供二祖慧可塑像。相傳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後到此養傷修煉,後寺僧為紀念二祖慧可而建此庵。庵前庭院四角有苦、辣、酸、甜四眼井,相傳是達摩用錫杖所開。我們分別品嚐了四口井裏的水,井水清冽,我想所謂酸甜苦辣,可能是先人在冥冥中為眾生暗示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