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精神修煉與生存力(1 / 2)

在姚廣孝一再的勸說下,燕王朱棣才漸漸鼓起勇氣,起兵推翻了侄子建文帝,使明朝的江山,掌控他手中。可以說,沒有這個姚廣孝,就沒有朱棣的造反,如果沒有朱棣造反,朱棣就當不上皇帝。那麼,明朝的江山,就會理所當然的在建文帝的子孫中傳遞,如果真是那樣,明朝的江山氣數,將要長很多。

但因為朱元璋的祖父,沒有把劉家先人的骸骨,成功放入石犀牛嘴裏,所以劉仙師注定要想方設法報複朱家。雖然朱元璋成為天子,早已是定數,無法改變,但劉家還是通過種種方式,對朱家子孫和朱氏江上,進行著微妙的破壞。

在聽完老和尚的一席話後,建文帝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遭受的這番萬劫不複的劫難,背後竟然有如此複雜而令人難以置信的原因,真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不知不覺,已是近午夜時分,遠處傳來隱約的更鼓聲,和尚都講究“過午不食”,所以兩人在吃完中午的齋飯後,晚飯就不再吃了,雖然建文帝不是個真正的和尚,而不過是用和尚的身份,來掩護自己的逃亡罷了,但 “過午不食”的戒律,他在這一兩年內,也試著去身體力行。

雖然沒晚飯,但兩個人的反而更加清爽輕盈,雖然已經深夜,但兩個人依舊談興正濃,沒有絲毫的倦意。

雖然老和尚講了這麼多,但建文帝還是沒有從中聽出,這個老和尚的身世和來曆。於是仍然執拗的問了一句:“大師您雖然講了這麼多,但還是沒告訴我,您到底是什麼來曆”。

老和尚這次沒有再繞彎子,而是斬釘截鐵的回答:“我不是別人,而是姚廣孝的師弟”。

聽完這句話,建文帝差點從椅子上跌下來--姚廣孝,正是這個人,才使他叔叔下定決心造反的,這個和尚就是這一切悲劇的罪魁禍首,而這個和他有深仇大恨的人的師弟,竟然是這個老和尚!

但無論怎麼看,建文帝都沒發現這個老和尚,對自己有什麼惡意。老和尚也看出了建文帝的擔憂之色,於是笑著說:“陛下請不必擔心,我倆雖是同門師兄弟,但素來不和,我尤其厭惡他,追求功名利祿的世俗之心不死,而當年同門學藝時,我們倆各有所長,他精通謀略、和排兵布陣的帝王之術,而我則擅長逃脫,險中求生之法。師傅當年也正是因為我們天賦各不相同,才因材施教,教授了我們這些不同的本領”。

“逃脫之法,險中求生之法?這些是什麼法門,還望大師賜教”。

老和尚微微一笑,解釋說:“人世多艱險,如何能化險為夷,在險中自保,全身而退,毫發無損,這可是大學問啊,也是成就一切事業之最重要法門,試想,如果不能化解危險,而使自己提早送命,則一切誌向、抱負,則就無從實現了”。

建文帝邊聽,邊若有所思的點著頭。

老和尚接著說:“自古以來,真正能從一介草民而成天子的,不過兩個人,一個人漢高祖劉邦,另外一個就是本朝太祖皇帝,而那劉邦,家裏還有田地,並且自己也當過小吏,所以,真正能從微末草民,而短短幾十年內,變成擁有天下的皇帝者,也隻有本朝太祖皇帝一人而已。

為何本朝太祖爺能從最底層,經過無數貼身搏殺,和曆盡無數艱險,不但沒有送命,還能當上皇帝呢?當然可以說是命數,但命數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末,太祖爺在逃生求存方麵,必有其過人之處,才能有如此命數。

我曾聽一個曾經和太祖爺、一起打過仗的老兵士說過,那時候太祖爺也和他一樣,不過是普通一兵,但他在諸多細節方麵,卻和其他士兵很不相同:比如,在行軍或作戰間隙休息時,不管多累,太祖爺總背靠一堵矮牆,或者石壁休息,而永遠不會把後背暴露在外麵,正因為這個細節,使他在很多次的偷襲中,幸存下來。

還有其他一些細節,例如,他總是右手緊握腰刀刀柄,幾乎連吃飯、睡覺時,都保持手不離刀柄,並且一沒事,就會反複練習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拔出腰刀,來防衛自己,反擊敵人。有一次,太祖爺當時還是個小頭目,一天他和其他三位小頭目來到一處軍營,沒想到,這個軍營的士兵,早已叛變,剛等太祖爺他們四個一出現營門口,七八個叛軍忽然拔刀就刺,那三個小頭目雖然武藝不必太祖爺差,但沒等他們拔出刀來,他們已經被叛軍刀劍刺穿,唯有太祖爺,因為平時養成的良好習慣,竟然以驚人的速度,右手拔出腰刀,防守住了刺來的刀劍,然後快速砍倒兩人後,翻身上馬,成功逃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