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對世家不好,既不能趁機吸收廉價的奴仆,更不能利用流民拉高食品的價格,以此牟利。
世家的最高奧義,就是用朝廷來背黑鍋,利用各種苛刻的政策,來為自己牟取更多的利益。而那些所謂寬容的政策,則都是針對他們世家實施的。
可以說,在封建主義,經濟學簡直就是帝王家的恩物,但同時也是危害世家根本利益的毒物。
在這個國為君有,官僚階級享有特權,法律無法貫徹下去的年代,經濟學是推廣不起來的。世家們,也不會允許經濟學被推廣起來。
既然如此,那麼遼西那邊為什麼可以推廣?!
因為幽州之地人本來就少,人少市場就少,那麼點地盤收入少了也少不到哪裏去。而且僅有的幾個世家,已經完全依附公孫家。
公孫家就是遼西的實際統治者,所以他們以老板的身份推廣經濟學,對於公孫家而言自然是極其歡迎的。
而毛玠等人要麼就是寒門出身,要麼幹脆家族不在幽州。後麵就算在幽州落戶,並且形成世家,早已習慣了那個政策的他們,隻要不進一步禍及他們的利益,那麼他們也就不會有太大的反彈。
其他州郡的世家,已經享受特權多年,若是完全改革,其結果就是他們的利益大幅度遭到損害,他們不暴跳如雷,甚至買凶殺人已經算是給謝信麵子了。
總而言之,在封建時期,經濟學這個玩意最適合在開國時期開始製定,同時不宜輕易更改,否則日後將很難得到落實。
這個,就是現實,無情的現實。
歸根到底,還是‘利益’二字!
自偏廳回到客房,謝信還有點恍惚。
本以為以《經濟學》這門漢朝沒有過的學識,自己這麼說都是一代開山祖師爺。然而卻不曾想過,‘正因為沒有市場,所以不曾出現’這個可能性。
春秋百家爭鳴,但爭來爭去都是都是士人,傳播這些知識同樣得依靠士人。所以有利於世家大族的,便流傳了下來。而那些不利於世家大族的,則消散在曆史的洪流之中。
在封建主義,經濟學隻適合君主去研究探討,對於世家大族而言,君主精通經濟,那麼他們就沒有了忽悠的手段。一旦沒有忽悠的手段,那麼以往依靠權力,以及政策而獲得的龐大利潤,就會大幅度縮水。
結交、拉攏、黨爭等一切行為,都是需要大量的金錢做後盾的。利潤大幅度縮水了,那麼很多需要做事情,也就沒有了足夠多的銀子去做。
換言之,已經完全觸動了世家大族們的利益底線。
不過其實也沒什麼,若曆史沒有出現問題,諸侯爭霸到頭來還是會出現。
大量手掌實權的君王誕生,隻要不是昏庸無能之輩,自然可以體會到《經濟學》對提高治下賦稅的好處。
就算到時候會有世家大族進行阻撓,但隻要有魄力的主,往往可以將這些障礙搬開。
就謝信所知,至少有四人符合這個條件。
一個自然是曹操,一紙招賢令已經將世家大族都給得罪完了。但此人也懂得變通,所以搞起經濟來不會有什麼阻礙。
有兩個則是孫堅及其兒子孫策,兩個都是鐵血派的君王。一旦麾下有誰膽敢阻撓他們的,絕對會被殺個血流成河。
最後一個則是公孫勝,崛起於幽州苦寒之地。麾下文武都是新晉提拔的新人,在幽州沒有任何實際利益關係。
更加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華夏學堂每年都會想幽州輸出不少的人才,這些人才都是精通基礎經濟學的。
在兩兄弟的互相配合下,幽州全麵改革將減少不少麻煩。至少公孫勝有兵,而謝信可以提供足夠的人才去當官。
如此下來,那些世家大族抵不抵製公孫家,已經不太重要了。畢竟官位就那麼幾個,可他們的家族卻紮根在那裏,不希望從此被大落凡塵的話,與時俱進才是他們最好的選擇。
“將來的事情,還是留著將來打算吧!”謝信直到下半夜,才稍微精神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