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軍院完成教製改革(2 / 2)

也可以說,軍院竣工之後,學生們開始有文武派係的出現。

按照未來的說法,這就是偏科了。若是在未來,這樣絕對會是所有老師最頭疼的問題,因為就算某一個科目獲得了很高的成績,但總體平均分跟不上,到頭來還是會影響升學。

小學的存在,是讓學生初步認識知識。

初中的存在,是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知識。

高中的存在,則是讓學生開始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

大學的存在,則是讓學生選擇一條道路不斷深入學習下去。

學堂可以說是初高中的混合體,在教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知識的同時,也開始會出現初步的分類才對。

換言之,學堂的學製又得要改革了。

未來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合適這個年代的才是最好的。

為此,謝信‘閉關’了兩天時間,征求了三四個教師和六七個學生的意見之後,最終定下了學堂的新學製。

新學製情況如下:

入學學生,前三年為啟蒙期,學習各門基礎知識。武術以強身健體為主,無兵法學習;之後三年為進修期,進一步學習哥們基礎知識。開始涉獵騎射、簡易兵法;最後三年為定路期,學生開始根據個人興趣,專門選擇一個方向,在其他知識不至於荒廢的情況下,將主要精力放在該專業上麵。

三個時期不設上下限,也就是說十六歲的學生也可以從啟蒙期學起。而六歲的學生隻要資質可以,也可以提前進入定路期。

每一個時期都有考核,考核合格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當然就算不合格也可以進入,但會被勸告最好再學習一年。

說到底,謝信根本沒有必要考慮升學率什麼的。之所以留學多一年,不過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打下基礎,在定路期的時候,才能走得更快更遠而已。

與此同時,在進修期第二年開始,允許學生組成興趣小組,在課餘時間對感興趣的科目,進行深入探討學習。

為此,上下課時間也開始發生變動。

進修期之後,學生改為下午三點鍾放學。為的就是讓學生們,可以有更多的課餘時間去互相探討學習。當然,作業什麼的不會沒有,最多隻是不會太多。

其實有時候,學生們直線的互相探討,比老師去教導效果更大一點。

而且正因為有競爭,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動力去學習。至於那些不懂的問題,學院如今老師多了,要請教一下也不是什麼麻煩的事情。

之所以那麼安排,主要是謝信不希望,將來培養的文官對軍事一無所知。而培養出來的武將,卻對政治和後勤一無所知。

雖說漢朝不是以文禦武,但外麵的戰事情況,君主還是會參照一下朝中大臣的意見。若是文臣一點軍事都不懂,而君主更是一竅不通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就會誤事。

而武臣最大的遺憾,就是政治方麵的不通。亂世武將太平文臣,若是亂世需要依靠武將開疆擴土,那麼文臣很多情況下都插不上嘴。但若是在太平年間,武將卻是要如履薄冰,否則隨時有可能被文臣陷害。

謝信身為學堂導師,未來的書院院長。他自然是希望門下弟子都能成才,就算不能成才,也不能成為不學無術之輩。

更重要的是,華夏學堂僅僅是學堂,還不是書院。換言之,還不具備大學的相應功能。就算謝信硬要讓學生深入學習相關知識,他也不會得到更多的經驗。

若是自己中意的弟子,舍不得他們隨便畢業,繼續培養下去那是自己樂意。但在校學生那麼多,總不能每一個的感受都給兼顧到吧?

說到底謝信是書院院長,又不是教師,沒必要將每個學生都培養成曆史人物等級的牛人。

新學製宣布,學生們自然叫好。尤其是那些已經對某個專業有了興趣的學生,對此更是舉雙手讚成。唯一讓他們不滿的,就是既然都要根據興趣,專門針對那一項課程進行深入學習了,為什麼不直接改成專門學習那個專業得了。

好吧,專科院校的概念就這樣給他們搞出來。

這也讓謝信明白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一項製度的出現,學生不一定可以清楚的認識到其中蘊含的,製定者的想法。

不得不說,之所以可以改製成這樣,也是因為導師的數目增多了。如此,才能更好的將班級細分下去,並且確保每一個班級都有相應的教師去上課。

更進一步說,就是這樣一來,才能讓謝信等人,有更多的時間去修煉,而不是把一天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上課上。

不管如何,改製已經完成,至於如何,隻能讓時間來說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