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遊
文/李繼勇
經四小時的飛行,當飛機廣播將到達哥打京那巴魯時,不知有多少到亞庇的乘客會如我一般生出上錯飛機的恐慌。亞庇就是哥打京那巴魯!西臨中國南海的哥打京那巴魯位於世界第三大島婆羅洲的北端,1968年馬來西亞獨立前其英文名叫傑薩通(Jesselton),而沙巴人和一些國際航線仍將亞庇當作其中文名——據說得名於土著居民看到殖民者的房子被燒時而歡呼“Api-api”。除了擁有旖旎的海島風光和東南亞最高的山峰外,亞庇更是馬來西亞少見的以華人為主的首府。作為旅行者,我更願像當地華人那樣,固執地把哥打京那巴魯喚作亞庇,隻為穿越時空去尋覓慰籍鄉愁的那脈文化傳承。等到告別方知,很多年後,我仍會懷念那幽暗熱帶雨林中星辰般閃爍的熒火蟲,懷念那無比揪心的中國南海上的落日,懷念那一道道英式長廊深處或吱吱呀呀轉著的老式吊扇下突然響起的鄉音……
風火傳奇與慢條斯理
美國女作家安琪-凱斯在小說《風下之鄉》(Land Below The Wind)中,描繪了沙巴世外桃源風光,從此賦予了這裏“風下之鄉”的美譽。亞庇雖處台風帶,但在東南亞台風肆虐的季節裏,它卻像風暴眼中的港灣,寧謐地目送著台風繞行北上。
沒有台風地震,也沒有溽暑寒冬,亞庇有著無處不在的潔淨清爽、溫潤怡人。略帶海腥味的潮濕的風,猶如一雙肉感十足的掌,將亞庇撫摸得像隻慵懶惺忪的貓,連婆娑椰影都仿佛眯縫起了眼。
除了風,火也注定要給亞庇烙上傳奇印記。Api在土著語中是“火”的意思,亞庇素有“火神都城”之稱,曆史上曾多次遭火神光顧。
在古印度教中火神阿耆尼是梵天的兒子之一,人們讚美火神,火神也庇佑眾生。既然火神喜歡這裏,那就享受浴火重生好了。加雅街上那座古董級別的傑薩通大酒店會告訴入住者這個道理。傑薩通酒店建於19世紀,毀於大火,重建後反而成為馬來西亞獲得殊榮最多、地位顯赫的英式風情老酒店。在酒店服務多年的王老先生告訴我,說“每次聽到哪裏遭受火災,我都相信火神會給安排更豐厚的回報。”王老先生的祖輩下南洋到了沙巴,經幾代人努力才擁有了幾間店鋪,可就在1965年,祖產被一場人為的大火化為烏有,不得不全家移居到了亞庇。王老先生回憶往事的神情很平和,可從他閃爍的目光中,我分明讀到了一個華人的傳奇。
風火傳奇非但沒催生亞庇人的風風火火,反倒益發彰顯他們的慢條斯理。亞庇的生活節奏很慢,行人無不氣定神閑,言談舉止不緊不慢,旅館絕對不會拉客,餐館也任由客人走進走出,吃不吃都無所謂,像一塊忘記上發條的機械表,不知不覺就超越了歲月。亞庇能將蝕骨的閑散慵懶,通過一杯杯芒果爽或一盅盅肉骨茶,傳染給每一位遊人,隨便走進個支著厚厚遮陽板的老式店鋪,便有如走進一部黑白電影,羈旅的顛沛流離霎間被熨得絲般平滑熨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