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派畫家更加徹底地擺脫了對外部世界的依賴和模仿,使繪畫從受傳統繪畫講究透視法和投影的束縛,即人的肉眼的視覺限製中解放出來。這樣,繪畫所反映的就不是外部世界的一個感性的側麵,而是概念性的整體、多麵體。現在,一幅畫看上去,就很像是人繞著物體走一圈所看到的那個樣子了,畫麵上有的不僅限於肉眼看得見的部分,還有肉眼看不見的部分——借助於想象和理解才能認識的部分。
畢加索這幅在“洗衣坊”的畫室裏創作的立體主義方法的處女作,從1907年春開始構思到最後完成,前後經曆了4個多月的時間,共畫了17張草圖,最後定形的是一張縱橫超過兩公尺的油畫。
畢加索徹底地超越和擺脫了光的照射角度的限製,而開辟了可以稱之為立體視線的三度、四度、五度乃至更多度的視野,使想象力插上了翅膀,在廣闊無限的空間中自由翱翔。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藝術界特別是美術界失去了生命力,畢加索眼見立體主義無法挽救整個畫壇,為了使之擺脫困境,遂將創作方法暫時轉向現實主義的軌道,與堅持純粹立體主義的勃拉克分道揚鑣,進入立體主義與古典主義結合的新時期——“新古典主義”時期。代表作有《陽台》、《坐在安樂椅上的女人》、《蛋糕》、《醜角》等。這些作品風格樸素、簡潔、清晰,表明立體主義的琴弦同樣可以彈出現實主義的音調。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和整個20年代,畢加索一方麵采用寫實的方法使繪畫麵向生活,創作了《母與子》、《兩個裸婦》、《坐著的小醜》等筆觸粗獷、結實、凝重,形象豐滿厚實,滲透著人道主義精神的古典主義風格的傑作;另一方麵,也沒有完全放棄立體主義的方法,捧出了《三個樂師》這幅令當時和以後的美術家們大吃一驚的藝術精品。從1925年起,畢加索的繪畫越來越多地表現出超現實主義的特征。劇烈動蕩的社會生活,使畢加索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潛意識理論發生了興趣,開始在人物畫中表現性衝動、愛欲、同性戀、戀獸症、夢幻、精神分裂,以及生與死等主題。《跳舞》就是畢加索進入這一創作階段的代表作之一。這類作品還有《坐在安樂椅上穿內衣的女人》《接吻》《夢》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畢加索避難於法國南部一個叫安迪伯的小港。他創作了反映漁民生活的《安迪伯漁夜》,表達對祖國和故鄉的思念之情。他還在淪陷中的巴黎,用自行車坐墊和手把組合成造型很美的《公牛頭》,以表達自己憂鬱然而並不絕望的心情。
1944年,經艾呂雅和阿拉貢介紹,畢加索加入法國共產黨。戰後,他積極參加保衛和平的鬥爭,1950年,為在倫敦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畫《飛著的鴿子》。從此,畢加索的名字進入全世界的千家萬戶,老幼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