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勃洛·路易斯·畢加索,1881年10月25日出生於西班牙的港口城市馬拉加。父親是該市藝術學校美術教師,後兼任市博物館館長;母親是有猶太血統的意大利移民。
後來,父親當了省立美術學院教授,畢加索被父親送進工藝學校。他還是無意讀書,整日沉迷於繪畫,繪畫水平在迅速提高。
1897年秋,畢加索來到首都馬德裏,考入斐爾南美術學院,第一次過起了離家獨居的生活。同時,由於《科學與仁慈》的獲獎,畢加索的名字已被一些知名畫家所注意。當他18歲由馬德裏返回巴塞羅那時,在家人的眼裏,他已是一個成熟的青年畫家了。當時,畢加索參加了巴塞羅那一些青年人組成的文藝沙龍“四隻豬咖啡館”的活動。就在此時,他萌生了離開西班牙的念頭。
1900年,畢加索來到了巴黎。他先是被印象派五光十色的作品所吸引,接著,感受到“新藝術派”反叛學院派傳統、追求藝術創新的強烈氣氛,但同時也與“新藝術派”的頹廢意識保持距離。他決意走出一條獨立的創作道路。
這時,畢加索已與畫商搭上了線,他的作品開始標價出售,帶來了經濟收入。
畢加索藝術生涯中的這一時期,被稱為“藍色時期”(1901~1904年)。主要作品有:《生活》、《賣藝人一家及猴子》、《熨衣服的女人》、《窮人的進餐》、《雜技演員與青年醜角》等。此間,他往來奔波於巴黎與巴塞羅那之間,艱難地開辟著自己的藝術天地。他在西班牙舉行的畫展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一些藝術家前來與他探討藝術方法和藝術的使命問題。他開始與著名立體未來主義詩人阿彼利奈爾結識。與此同時,他的經濟生活卻陷入困境,窮得連燃料都買不起,寒夜裏凍得受不了,隻得把一年所作的水彩畫燒了取暖。就在這艱苦的歲月裏,畢加索結識了他的第一個女友奧利維爾。這位猶太家庭出身的女郎給被饑寒和貧困困擾的畢加索帶來了溫暖和歡樂。由於奧利維爾的同情、友情與愛而振作起精神的青年畫家,以明朗歡快的心情畫出了《演員》一畫,藍色與其他暗色已見減少,增加了給人以清新暢快感覺的玫瑰色和粉紅色。這一特色在《坐著的裸女》這幅畫中顯示得更加充分,成了畢加索的創作從色調灰暗的“藍色時期”轉向色調明快清新的新時期“玫瑰色時期”(1904~1906年)的重要標誌。在這一時期,畢加索得到了更為廣泛的承認。
1906年以後,畢加索作品的售價上升了,畫商伏拉德願出2000法郎購買他的一幅畫。生活有了明顯的好轉以後,他攜帶奧利維爾回西班牙度了4個月假期。
20世紀最初幾年,野獸派的大色塊繪畫一時曾引起過人們的好奇心。但是,畢加索更多的是受塞尚的影響;與重色彩的野獸派相比,他更注重物的形態、結構和造型,強調畫家對外界對象的主觀態度。1906年至1907年,畢加索畫中的人物逐漸變得粗大、笨重,與幾何圖形頗為接近。經過思想上和實踐上的準備,一種體現新的觀念的繪畫終於產生了,這就是畢加索1907年創作的名畫《亞威農的少女》,它標誌著立體主義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