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朱利葉·路透(PaulJuliusFreiherrVonReutorl),原名I·B·約瑟法特,1816年7月21日出生於德國卡塞爾的一個開明的猶太教拉比家庭。13歲時,路透的父親去世,小路透到開銀行的表哥那裏寄居。路透從小數學就很出色,在銀行裏很容易地就被富於數字變化的彙兌行情給迷住了。他從事彙兌行情業務之後,經常苦思冥想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最迅速地了解各國的外彙行情呢?
一次偶然的機會,路透結識了大數學家高斯。當時高斯正在埋頭研製電報,路透從高斯那裏獲益匪淺。他敏銳地看出,這種新通訊工具可以極大地提高彙兌行情的收發速度。他開始留意電報機的研製動向。這期間他來到柏林,改信了基督教,並且把自己原來的姓名伊斯拉埃爾·貝亞改成了保羅·朱利葉·路透。
也是在柏林這段時間裏,路透結婚了。當時,他29歲,妻子是柏林一位銀行家的女兒。利用嶽父提供的資金,路透購買了一家書籍出版發行公司的股票,與人合資經營出版業。3年後,路透不堪忍受普魯士政府對輿論的壓製,毅然奔赴巴黎。此時他胸中已經醞釀著做信息買賣的計劃,因此不惜進入當時世界最龐大的通訊社當普通職員。無獨有偶,和路透同時進通訊社的還有一個流亡者——一個柏林銀行家的兒子貝恩哈德·沃爾夫,幾十年後,沃爾夫、路透與哈瓦斯同時成為世界新聞業的三巨頭。
路透的創業史是從1848年開始的。那一年年底的一天,他離開政治上日益反動的普魯士,來到了世界文化之都——巴黎,會見了法國報業巨頭查理·哈瓦斯。身材矮小的路透給哈瓦斯的第一印象,是他那口若懸河的毛遂自薦:他在柏林曾開過一家出版社,普魯士政府的輿論封鎖使他舉步維艱;他仰慕哈瓦斯先生的大名而來,希望能被錄用而謀得個賺錢維生的差事。
那時,哈瓦斯正苦於人手不足,恨不能一個人分成幾個人用,正當此時,有人竟不招自來,這讓哈瓦斯喜出望外。尤其當得知路透還精通英、法、德三種文字,更是如獲至寶,當即答應了路透的求職請求。
路透就這樣成了哈瓦斯社的一個成員,投入到繁忙的通訊業務之中。他每天從來自歐洲各地的報紙中挑選具有重要價值的文章並譯成法文,作為該通訊社的新聞稿件,然後分送到巴黎的報紙和國外的訂戶。遠至聖彼得堡的宮廷都有他們的聯係對象。
猶太人先天的競爭意識使路透無法久居人下。既然翻譯和提供新聞稿件的工作能產生如此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對此自己又得心應手,為什麼不可以個人單獨經營呢?
路透從一個飼養信鴿的旅店老板蓋勒那裏租用了40隻信鴿,讓它們充當亞琛——布魯塞爾郵路的“信使”。此招果然奏效。在當時兩地之間沒有電訊相通的情況下,起到了提供最快的新聞稿件的作用。
1851年夏天,路透移居英國,開始了他人生之旅最輝煌的時期。
靠著在法、德兩國的經營中打下的基礎,路透開始在這裏營造他龐大的“通訊帝國”。首先,他還是運用他的提供“快訊”和“快訊中的快訊”的策略。
1853年,路透得知“磁力電報公司”和另一家電報公司在連接蘇格蘭和英格蘭的海底鋪設了一條電纜。兩家公司用快艇在愛爾蘭南部的昆士蘭海迎接從北美開來的載有新聞稿件的船舶。這比南安普頓至美國的距離縮短了400餘公裏。他們沒想到,一個工於心計的競爭對手已悄然出現在他們的身旁。路透秘密地在對手已占據的昆士蘭西90公裏處的克魯克黑文修建了一個電報基地。在那裏,路透社在海上值班的小舢板用信號示意基地的聯絡艇從北美來的船上取下稿件。其他報社要在拿到稿件後再航行100多公裏返回科克市方能發報,而路透社的聯絡艇則隻要開至不遠處的克魯克黑文即可。這樣,當別人開始發報的時候,路透社編成的通訊稿件早已到訂戶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