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火箭 導彈 近炸引信(3 / 3)

後來,英國人開了竅,可能受深水炸彈的啟發,在炮彈上裝上了定時器,隻要炮彈發射到飛機的高度,不管打沒打到飛機,炮彈自行爆炸,橫飛的彈片和衝擊波也能把飛機揍下來。想法不錯,聽著也挺象回事,就是不好掌握:高度機動的飛機一會兒上竄一會兒下跳,偏不讓你在地麵上從容測量高度。

還是美國人厲害,不服不行,在德國進攻法國的時候,他們根據無線電波的“多普勒效應”成功研製了無線電近炸引信,這種引信主要由振蕩器、無線電收發機、選擇放大器、電子開關、電雷管、電池、傳爆藥、自炸裝置和保險機構等部件組成。其核心部件是裝在引信中的微型無線電收發機,該設備接收目標信號回波達到一定頻率時(即離目標距離最近時),內置電路即自行點火引爆炮彈。具體來講,當高射炮彈飛出炮口一定距離後,引信保險裝置動作,使引信處於工作狀態,振蕩器產生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振蕩信號,由無線電收發機向外發出,發出的無線電波碰到飛機被反射回來。由於高射炮彈和目標間的相對運動,反射波與發射波之間產生一個頻率差,稱為“差拍音頻”。

“差拍音頻”信號經選擇放大器選擇、並放大,當信號強度達到一定數值後,就可以接通電子開關,引爆電雷管,從而使炮彈在離目標較近的距離上爆炸,靠彈丸形成的破片和衝擊波來毀傷目標。

把這些技術術語翻譯成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無線電近炸引信就是通過發射無線電波,連續測量炮彈與目標間的距離。當彈頭剛剛飛過與目標最接近點的一刹那,也就是無線電波測量到的距離從逐漸縮短變成逐漸拉大的一瞬間,無線電近炸引信就引爆彈頭。

你瞧,先進吧?隻不過由於沒有晶體管,也沒有集成電路,僅僅靠電子管研製成功的無線電近炸引信體積龐大,隻能在15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火炮上使用。所以,希特勒向布勞恩提出在運載火箭彈頭上加裝這種先進的引信,並不是賣弄,而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布勞恩發現元首的建議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因為那個超級子母彈威力太震撼了。說子母彈是小瞧人家了,應該叫孫母彈,因為要分裂三次:長63米、重1764噸、直徑6米、彈體實際上是巨大的火箭發射巢,又叫密集陣,在空中接連發射出幾百枚火箭,推力可達3350噸的火箭在幾分鍾內飛到三十公裏以外爆裂,分裂出幾千個二級彈體,以每秒300米的初速向四麵八方迸飛。這些攜彈量幾十公斤的二級彈體是真正的子母彈,遇到目標依靠觸發引信爆炸,在沒有目標阻止的情況下,最遠能平飛到十公裏外,然後再次炸開。到這個時候,空中亂蓬蓬地飛濺著近十萬顆彈片或鋼珠。在高空五十公裏範圍內,別說是一架飛機,就是一隻麻雀也會被打中。

換言之,超級炸彈的殺傷力可覆蓋幾十公裏,要那個無線電近炸引信純屬畫蛇添足。

1942年7月3日,正在利比亞督戰的希特勒玩起了失蹤。一架享特爾111轟炸機載著他與鮑曼抵達克裏特島,降落在達斯卡洛伊安尼斯軍用機場。

啊,克裏特!希特勒感概萬千。馬爾他戰役之前,這裏是他的行營。在那個遠看宏偉壯觀、近看破敗不堪的神廟前麵的坡頂上,他與冉妮亞相擁相依著坐了一夜。星星與他們相伴,黑暗將倆人籠罩,清冷的海風吹拂著臉龐,偶爾傳來遠處意大利軍艦的汽笛聲。也是在這裏,他目送著一批又一批的德國空降兵從這裏出發,踏上征戰馬爾他的征塵。三千二百名空降兵,包括空降師長蘇斯曼少將長眠在了那片萬頃波濤之中。克裏特是他成就霸業的墊腳石,也是他與久別重逢的冉妮亞真情與摯愛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