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火箭 導彈 近炸引信(2 / 3)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島上居民日思夜想而不可得的事竟然在一夜間好夢成真。布勞恩看中了這個島嶼。給元首的信中,他詳細解釋道:“我的元首,我走訪了五十六個島嶼,最終選擇這個地方,理由有三:一、這地方居民國家意識和民族觀念非常淡薄,屬於有奶便是娘的勢利眼(原文如此),因而沒有反叛之憂。二、伊卡裏亞島人一直認為,這裏是世界最早的飛機發祥地,並以此而自豪。在島的南港口還豎立著一座高17米的紀念碑,由該島出身的雕刻家尼古拉斯在基石上鐫刻著‘一個人掉下來,千萬個人飛上去’這樣一句話。因此,在這裏搞火箭是上帝的旨意。三、島上的高山擋住了強烈的海風,使得背風的一麵海灘有相對更寧靜的港灣,是發射火箭的最佳場所。同時,島內有一座放射性溫泉,便於元首秘密視察時享受。”

元首後來才知道,布勞恩並沒有把最重要的一條原因寫在紙上。他發現伊卡裏亞島上的居民長壽,是世界上老人平均壽命超過100歲的四個地區之一。於是,德國火箭之父變成生物學家,研究了整整一個禮拜的長壽之秘,找到島嶼上盛產壽星的原因:當地人大量吃本地的野生綠色植物;常年喝島上獨產的幾種藥茶;每天飯前喝一杯自產的深色紅酒;泡溫泉;定時午睡;島嶼山多坡陡每天爬山鍛煉身體。

布勞恩博士興奮異常,便動了心思:自己常年在外搞科研,一住就是大半年,如果選擇這個地方長住,就算不能長生不老,將來也能撈個壽星當當,何樂而不為呢?

此後,在當百歲老人的前景鼓舞下,布勞恩把全部身心投入到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馬爾他戰役前,他已經拿出了樣品:四枚重新改裝的V2液體火箭圍攏著一根全長63米、重1764噸、直徑達到6米的超級彈柱捆綁在一起,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運載火箭。火箭仍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隻不過液氧和甲醇燃燒加速,為的是增加爆發力。四枚火箭先垂直上升到三千米高空,然後由地麵控製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製,依靠四枚火箭中相應的噴嘴角度控製方向,追蹤到敵人的機群周圍後爆炸。

有一天,元首把布勞恩博士叫到東線,他先是埋怨布勞恩的火箭太小,接著神秘地說,海軍部剛剛研究了一種無線電近炸引信,非常先進,他考慮運用到火箭上。

“什麼?無線電引信?”布勞恩博士叫喊。連他都不知道這個物件,讓元首著實高興了好一陣子,他可以給這些鼻孔朝天的臭知識分子當回教授啦。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飛行員不斷向美國軍艦發動亡命襲擊,令日本武士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美軍的大口徑艦載高射炮效率驚人,很多時候炮彈並沒有擊中日本戰鬥機,但那些炮彈尤如神助,偏偏在經過日本飛機身邊時炸開。

第一次珊瑚海戰役中,日本海軍吉星高照,繳獲了一艘美國炮艦,驚訝地發現他們的炮彈裝備著一種全新的引信:無線電近戰引信。才疏學淺的日本科學家研究了半天,仍然一頭霧水。小日本死要麵子活受罪,自己破解不了,還不願意向德國師傅虛心請教,白白耽誤了一段時間。多虧海軍總司令雷德爾元帥,利用與日本同行探討奇襲巴拿馬運河的機會,從海軍省的一個醉鬼跟前套取了好多機密,其中之一就是繳獲的美國炮彈引信。

大家知道,二戰時期的單翼飛機速度快,非常靈活,傳統的高炮已經是老虎吃天——無處下嘴了。幾百人操縱幾十門高射炮忙活上大半天,把幾千發炮彈打出去了,熱鬧倒是熱鬧,可戰果羞得說不出口——幾千發炮彈才打下了一架飛機。其實這不是炮手的責任,而是炮彈嚴重落後,炮彈要恰好打在飛機身上才能爆炸,跟大炮打蚊子好不了多少,又好比中國的義和團拿著大刀向機槍衝鋒,結果當然很悲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