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 第三帝國火箭之父(3 / 3)

其實,中國人早在宋代就發明了火箭,隻不過更多的時候用來驅邪趕鬼。美國的羅伯特?戈達德才是現代火箭技術之父。1926年3月16日,他在馬薩諸塞州沃德農場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液體火箭。但此人點子很背,沒人把他的發明當回事,還把他當成神經病。而布勞恩就非常幸運,他的遭遇再一次印證了官場的一句經典語:領導的支持是成功的關健。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最大飛行速度:4.8馬赫,采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製係統,能把1噸重的彈頭送到322千米以外的距離。火箭由液體火箭發動機推動,燃燒工質為液氧和甲醇。發射時火箭先垂直上升到24-29千米高,然後按照彈上陀螺儀的控製,在噴口燃氣舵的作用下以40度的傾角彈道上升,也可由地麵控製站向彈上接收機發射無線電指令控製。一分鍾後,火箭已飛到48千米的高度,速度已達每小時5796千米。此時,無線電指令控製係統指令關閉發動機,火箭靠慣性繼續上升到97千米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大約3542千米的速度大致沿一拋物線自由下落,擊中目標。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當然,作為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超前科技產品,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致命的:由於製導係統的精度所限,誤差較大。命中目標的誤差率往往在十公裏左右。要想精確打擊,難呀。

在佩內明德火箭試驗基地,當布勞恩洋洋得意地憧憬一年後用V2火箭襲擊英國倫敦的美好前景時,希特勒給他澆了一頭的冷水,他擲地有聲地說:“親愛的博士,我們花費巨資研發火箭,決不能滿足於攜帶一噸的彈頭,我要的是運載火箭,目標也決不能局限在英國。”

當時,布勞恩被元首的異想天開驚呆了。他爭辯說,V2火箭不用戰鬥機護航,敵人無法擊落。靜下心來一想,他才覺得思想前衛的元首說的一點都不錯。用一枚V2火箭的人力物力可以造三架雙引擎轟炸機,還是那個問題:轟炸機能重複使用,火箭隻能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用價格昂貴的火箭發射一噸普通炸藥,還不如派出蘇聯的圖2轟炸機呢,圖2載彈量也有一噸,據元首說,他已經在庫爾斯克、羅斯拉夫爾大量仿造圖2轟炸機,月產量將會達到240架。而V2火箭由於準確性較差,成為第三帝國又一個先進的神話。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在那個細雨朦朦的春夜,他與布勞恩整夜暢談,談德國眼前的困難,談德國美好的未來,談他們肩上的重擔,談起美國的火箭之父羅伯特?戈達德,以及同情德國的著名航空家林白,談起蘇聯的卡秋莎火箭炮……一句話,無所不談,倆人成了忘年之交,最後在施佩爾的見證下,倆人針刺食指滴血盟誓,成了拜把子兄弟:

“我,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生人”

“我,沃納?馮?布勞恩,1912年3月23日出生。”

“我們自願結為八拜之交 從此以後白首同歸,深情厚誼,生死不渝 情同手足,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望上帝與我兄弟共鑒。不背信棄義,如有違背就如此碗,喝酒,摔碗!”

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兄長現在就有難,兄弟豈能袖手旁觀?第二天元首離開後,布勞恩馬不停蹄地尋找新的試驗場,組成技術攻關小組,投入緊張的研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