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節 東西方軍人觀念的差異(3 / 3)

“自已殺死自已?可能這些日本兵的腦袋讓海軍浸透了。”

“哈哈哈”

“嗬嗬嗬”

“嘿嘿嘿”……

“啪——”滿屋子白製服們渾身一震。即使是在嘲笑時,他們也不會不注意到那人的存在。即便是罔顧所有的政治局委員們,也絕不能忘記那個人。

希特勒鐵青著臉,正虎視眈眈望著海軍軍官們。當海軍軍官們正準備承受元首暴風驟雨式的痛責時,卻意外地聽到元首一聲歎息,然後起身走出門外,到衛生間解手去了。

迷茫與痛心一齊吞噬著他,視死如歸,為國盡忠,不正是軍人的高貴氣節嗎?當這些品質成為別人笑資時,他很憤怒。但從衛生間出來後,他似乎覺得不那麼激憤與無奈了。嘲笑日本軍人的不是別人,偏偏是高呼為元首獻身的德國軍人,讓他的怒火像砍在濕木頭上的斧頭一樣,無力而無奈。

他明白了一個道理:這就是東西方軍人觀念的差異。

一支部隊被團團包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彈盡糧絕,損失過半,西方軍隊往往是選擇投降,因為繼續戰鬥下去隻能是白白犧牲生命。而東方軍隊卻選擇繼續抵抗,直至最後一人。當然,真正做到這一點的隻有日本軍人。

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起源地,軍人基本上是由貴族,和自由民組成,像希臘方陣、像亞曆山大的王牌重騎兵,像條頓十字軍,像古羅馬鐵甲軍團,都是由貴族組成騎兵,由公民組成步兵。這些人受過良好的文化和軍事教育,對本民族忠誠,熱愛國家,信奉宗教,這些都決定了歐洲人相對文明。

同時,歐洲各國的領土都不大,敵友關係也經常發生變化,可以說今天你我是共同作戰的盟友,明天就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所以各國的和親也很頻繁,到後來,各個國家的皇帝基本上都不是完全的本國血統,統治俄國的女皇是德國人,英國女王的舅媽是奧地利人,這樣的事層出不窮。也可以這麼說西方各個國家的貴族之間都存在著或遠或近的親戚關係,再加上宗教和那個騎士精神的要素,使得當時西方國家之間的戰爭表現出很紳士的一麵。

比如,在對待俘虜,尤其是貴族俘虜的時候,都不趕盡殺絕,而是由對方的家人或國家花錢來贖。這就使得西方人在作戰時隻要基本上失去了抵抗的意義,劣勢的一方都會選擇體麵地放下武器,反正不會死,大不了下回再來。這種風氣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種慣例,當我陷入困境,並且能做得都做完後,就可以投降了,雖然不太光彩,但也在接受範圍之內。

回過頭看東方,先看中國。在奴隸時代戰爭的主要兵力來源是奴隸,對奴隸自然不用客氣,能殺則殺,能斬則斬,沒什麼好心痛的。

進入封建社會後,中國基本上都是大一統的社會,發生內戰的原因都是改朝換代,你皇帝憑什麼擁有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而我連個媳婦都娶不上?造反有理。而利益集團絕對不會放棄權利,那麼好了,雙方死磕,雙方都是血海深仇,要置對方於死地,沒有什麼好講的,那俘虜的命運也就可想而知了,往往還要被滿門抄斬。這樣就逼著你死戰到底。“橫豎是個死,拚他娘的。”

於是乎,白起活埋四十萬人、項羽坑殺秦降卒20萬人成為“千古佳話”。

還有,中國奉行皇權至上,歐洲除了國王以外,教會也分享了一部分權力,客觀上形成了一定的製衡。

慢慢的東方的士兵就形成了一種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態度,而這種態度得到了曆代皇帝的高度讚賞,在忠君愛國的儒家思想的教育下,戰死沙場就成了軍人的最高榮耀。到了現代,由於這個主義那個主義,內戰加上了意識形態,不管是統治者還是準備取而代之的準統治者,都把戰鬥到最後一兵一卒列為軍人的最高境界,把投降被俘當做最大的恥辱。至於做到做不到,那是另一碼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