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節 蘇聯崩潰的前兆(3 / 3)

但是蘇軍在1942年8月底,戰場上隻有500萬人與敵人相對,為什麼呢?因為一年來他們損失了850萬人,其中650萬人走進了德軍戰俘營(包括1941年底以前被俘的380萬人)。這當中100萬人在1941年冬季死於戰俘營,約350萬人參加了俄羅斯解放軍和其他輔助部隊。

麵對損失10倍於德國、且丟失了大量人口的蘇聯來說,要維持這樣龐大的兵力規模並不容易,隻能竭澤而漁。紅軍基層戰鬥單位的實力還是很弱小。不僅充斥著大量中老年人,人員和裝備也少得可憐。很多紅軍步兵營縮編到隻有2個步兵連和1個機槍連,而步兵連人數少則隻有30多人,多則也不過70多人,最差的情況下隻裝備2挺機槍。相比之下,德軍步兵連通常有100人左右和十幾挺機槍。

元首很清楚蘇聯的弱點。根據麗達掌握的情況,蘇軍一個排的人員構成是總計21人。包括9個俄羅斯人;5個白俄羅斯人;2個烏茲別克人;1個楚瓦什人;1個哈薩克人,其餘3個是其他民族。換言之,俄羅斯人僅占全排的43%。

年齡構成:7個人在20歲左右,9個超過35歲,5人竟然在16歲以下。也就是說,中老年士兵的比重差不多占一半。而在德軍中,年紀這麼大的士兵大都是配給後勤部隊,戰鬥部隊的大部分還是青壯年。

當然,斯大林必須要打到底,因為蘇聯戰敗就意味著共產主義的破產和他們悲劇的命運。

在夏季以前,除了石油等項外,俄國人擁有的主要工業資源還是遠遠不如德國。這就迫使他們把絕大多數資源用於直接生產武器和彈藥,而用於其他領域的則相當少。甚至機器的生產都被大大壓縮。1942年,蘇聯大約保有60萬台金屬切割機床。但和德國210萬台機床的規模相比,俄國人依然是望塵莫及。

蘇聯的一切資源都用於軍工。伴隨著一個個礦藏落入敵手,蘇聯的軍工產品質量越來越差。比如關健的武器——坦克因缺少錳鋼,變得非常脆。又如,德軍年初就占領了提赫文鋁土礦和沃爾霍夫鋁廠,以致於蘇軍有一半飛機是木頭做的。

雪上加霜的是德軍一夜間有了重型轟炸機,遷徙到烏拉爾的軍工廠沒來得及修屋頂,如今連圍牆也被炸掉了。

盛夏以來,斯大林又受到了一個重大打擊。摩爾曼斯克到內地的交通早就被切斷了,納粹老黨員迪特爾的山地與叢林部隊執著地向阿爾漢格爾斯克進軍;伊朗危在旦夕,蘇聯與外界的聯係隻剩下遠東了。一年來斯大林對美援物資雞蛋裏找骨頭,但同盟國的物資真正減少時,他像燙傷了的貓一樣尖叫起來。

隨著高加索地區的丟失,蘇聯唯一的優勢——石油的優勢也不複存在,而中亞卡馬拉等地的油田隻能保證正常所需的17%,就算美國再慷慨,也絕對不可能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為蘇聯運來上百萬噸石油——何況中東的大部分油田在納粹的機翼下。

蘇聯居民不僅要麵對高物價和消費物資的極端貧乏,還要承受翻倍增加的高額稅款。僅軍事稅一項就多達721億盧布;獨身者、無子戶和少子戶,因為不能為國家貢獻後備人力,也被課以重稅,總額達81億盧布。蘇聯政府還變著花樣另外開辟了多項財源,撈取了760億公債、178億國防基金,甚至還有近120億盧布的彩票。

俄國人負擔沉重,幹的活也多。戰時,工廠負責人有權要求工人每天義務加班1—3個小時,對不滿16歲的小孩略微“仁慈”一點,規定加班上限為2小時。不過參加這種名義上的“義務加班”,可以獲得一倍半的工資。可是職工的休假也幾乎被完全取消,隻有肺結核患者和婦女例外。前者既不用加班也不用上夜班;婦女在懷孕和產後可以獲得一段休假時間。最初,為了彌補被剝奪的休假,還向工人發放一些補償費。到了1942年,不再發放這筆錢,而以所謂“特別存款”的形式加以凍結。

拿得少負擔重而且幹得多。要讓人民能夠熬下去,就必須保證大家至少能夠填飽肚子。由於局部饑荒在後方的蔓延,而西方供給的食品數量也有限,俄國人對農業狀況好轉的迫切需求,絲毫不亞於對工礦業。但農村既得不到拖拉機和燃料,勞動力又被拉去參軍,牲畜也被征用,幾乎無法提高產量。

沒有石油,沒有糧食,人口銳減,將士思家,而大部分將士魂牽夢縈的家在敵占區,而且聽說那裏開始了新的生活,這仗怎麼打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