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中國記者與長沙大捷(2 / 2)

他手舞足蹈地比劃著說:“在戰爭中你們會發現這種現象:為了打擊敵人,往往要走很遠的路,其實那些地方對帝國沒有一點用途。”接著他花了十分鍾時間談了間接路線。

“間接路線戰略是最具效果、最為經濟的戰略形式。看似最遠和最彎曲的路線,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徑。無論在戰爭中還是商場、情場上,也就是說在任何競爭中,隻有擊敗對手才能獲勝。而在未克服對手的抵抗之前,應首先減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將其引出自己的防線之外。這就是間接路線戰略的精髓所在。”

大家靜靜地聽著,連美國記者也暫時放下了戒心,手拄著下巴傾聽著。元首繼續淳淳教導:

“伴隨當代世界經濟的發展,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急劇變位,其中一個薄弱方麵,就是意誌與品格上的戰略失衡。這在青年一代的表現之一,就是他們的教育素質雖然明顯提高,但是在他們中間卻泛起一股浮躁思潮,凡事求一步登天。正如維也納專家所概括的,現在的青年一代:當官,想一步登天;經商,想一夜暴富;從學,想一天成名,就連追求情侶都想手到擒來,省略過程,直達結果……”

記者席上傳來一陣輕笑,氣氛顯得活躍起來。元首的這些話在他們當中產生了共鳴。然後,李德仍舊擺出一副教師爺的架子繼續教誨:

“你們年輕人追求理想固然值得欣賞,因為目標是一個人成功的動力。然而,從實現目標的道路來講,他們卻過於直接和急於求成。事實上,在戰略上最漫長的迂回道路往往是達到目標的最短途徑,以慢求快、以穩求進的‘間接路線’才是生活中的一個基本定律。

李德喝了一口水,又擺出一副世界曆史上最偉大的統帥的架子繼續講道理:“間接路線戰略的主要原則是應該盡量避免正麵強攻直撞的作戰方式。在戰爭和戰役中,要首先使用各種手段,力求出其不意的震撼敵人,使敵人在受到突然襲擊的情況下,在物質上遭受損失,在精神上喪失平衡,然後再視情況實施進攻。在生活的所有領域,采用間接路線的方法是一個基本的原則。”

會場上響起熱烈的掌聲。軸心國記者們使勁拍著巴掌,把手掌拍紅了。中立國記者們有一下沒一下地鼓掌;美國記者緊繃著臉,好像德國元首欠了他幾百塊錢似的。但禁不住場內熱烈氣氛的感染,雙手有氣無力地碰撞了兩下。

一個東方麵孔的年輕人遲疑不決地站起來問:“尊敬的德國元首先生,日本人公開叫囂說,要穿過印度與德國在中東的某個地方會師。你對此有何評價?”

李德盯了他足足半分鍾,他隱隱約約感到一種久違的親切,因為對方是中國人。而此前他們都把他當成日本人。至少隆美爾把他當成盟友才讓他發言的。

李德親切地對他回答:“我不想說日本盟友的壞話,這涉及到軸心國團結問題。”等對方失望地坐下來後,李德又補充道,“想必你們中國人清楚地記得,日中戰爭全麵開始後,日本軍部曾揚言三個月占領中國。”

中國記者會心而感激地笑了。在場的意大利記者聽著不習慣:德國元首怎麼偏向中國人。突然角落裏爆出一聲尖叫:“是支那,不是中國。”

大家循聲望去,一個留著仁丹胡子的矮個子坐在角落裏吹胡子瞪眼。李德沒有理他,問這位中國記者是那個報社的。當聽說是《中央日報》駐中東記者時,他如數家珍般說起來:《中央日報》是中國國民黨機關報,於1928年2月1日由中國國民黨中央創刊於上海,一年後遷至於南京。報社采總編輯製,社長由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兼。

今年年初,日本在東南亞連連獲勝、凶焰萬丈的時刻,《中央日報》刊發了第三次長沙戰役勝利的消息,振奮了抗日軍民的士氣。

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中國第九戰區國軍部隊在湖南嶽陽新牆河至長沙瀏陽河之間,與進攻的日本軍隊第11軍激戰。

1941年12月31日,日軍攻入長沙市區,雙方展開巷戰。此時日軍認為長沙已經拿下,日11軍司令阿南惟幾次賀電到國內報喜,以洗前兩次長沙會戰未勝之恥。辦幾件來自國內的祝賀電報也像雪片般飛來。

但是日本人高興得太早了。國軍在炮兵掩護下切斷了日軍的補給線,1942年1月4日,中國軍隊把攻城的日11軍反包圍。日軍在既無援兵又無補給的不利情況下,最終隻好強行突圍。

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勝利結束。日軍被打了個鼻青臉腫,按日方的統計,傷亡6000餘人。

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同盟國自珍珠港事件爆發以來第一場大勝,其戰果甚比台兒莊戰役更輝煌。蔣介石認為這是抗戰以來的最得意之作。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同盟國的士氣,以及中國軍隊的奮勇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