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1941年德軍潮水般進入蘇聯,才發現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有一山高;德軍當成鎮山之寶的Ⅲ號坦克麵對蘇聯T34時,好似老鼠見了貓一樣。人家的75毫米長管炮優於75毫米短管炮,人家裝甲比它厚,速度幾乎快一倍。尤其讓德國人生氣的是蘇聯人把T34坦克騎在Ⅲ號坦克頭上的照片廣為散發,讓自詡為優秀民族的德意誌人很沒有麵子。
德國坦克在KV坦克麵前簡直成了孱孫,於是Ⅳ型坦克披掛上陣,代替Ⅲ型成為德軍主戰坦克。克虜伯生產的Ⅳ型坦克中重20噸,乘員5人,采用板簧平衡式懸掛裝置,裝甲厚度20毫米,以300馬力汽油機為動力,最大速度40千米/小時,最大公路行程200千米,裝有1門75毫米火炮和1挺機槍。該型坦克參加過入侵法國,並與蘇聯作戰,參加過北非作戰,是入侵蘇聯前德國最好的坦克,由於數量很沙,德國人把它當成大熊貓。
但是麵對蘇聯新型的T-34和KV-1坦克,德國性能最好的Ⅲ、Ⅳ號坦克也大為遜色。短管坦克炮穿甲能力嚴重不足,相當部分反坦克任務隻能依靠步兵火力完成。而且德國坦克的裝甲薄弱,難以抵擋蘇聯步兵反坦克武器攻擊。
蘇聯坦克設計上最為深思熟慮的,是其傾斜式裝甲,不但可以輕易彈開炮彈,而且也增加了裝甲的密度,使炮彈不易射穿。此外較寬的履帶以及較大的路輪也大幅改善了在鬆軟地麵上的機動性。
迄今為止,德國取勝的主要原因是坦克戰術運用的出色,將坦克集中使用,以及良好的空地、步坦協同,所以能夠避實擊虛,在戰爭初期取得很大戰果,此外蘇聯各級軍事指揮的無能也促成了這一結果。
反過來說,蘇聯擁有2萬輛各種坦克,其中包括世界上最好的T-34和KV-1坦克。但是蘇聯的訓練、士氣和戰鬥經驗不如德軍,那麼好的坦克竟然沒有無線電,依靠旗語聯絡,好比千裏馬被蒙上了一隻眼睛,焉有不敗之理?
為了對付T-34坦克,德國人采取權宜之計,開始對Ⅳ號坦克大加改進:加裝長身管75mm火炮,增強了裝甲,勉強可對抗T-34/76。同時盡快研製新型坦克。
1941年9月,德軍軍械署帶著嫉妒的心情,來到前線仔細檢驗T-34坦克。麵對蘇聯坦克優異的性能,他們不得不服氣,立馬向元首報告。希特勒根據他們的報告,授命奔馳公司和曼公司(MAN公司)設計新型的30-35噸位的坦克,指定開發編號為VK3002,這就是Ⅴ型坦克,也就是後來的豹式。
戴姆勒-奔馳公司所設計的,幾乎是T-34的摹仿品,不同於以往偏向複雜的設計,奔馳公司務求做到在車身、炮塔、柴油發動機、駕駛係統、懸吊係統及履帶等方麵類似蘇軍T-34坦克的簡易設計。
曼公司的設計則符合了德國傳統的想法:在大而寬的車身後端安裝一個堅固的炮塔、一個汽油發動機、采用扭力棒的懸吊係統和典型德國坦克的乘員艙房。盡管希特勒打算采用奔馳公司的設計,但最後曼公司贏得德國軍部的賞識。
豹式坦克的乘員由五個人來擔任:駕駛員、無線電員、炮長、裝填手及車長。而其斜甲則采用了均質鋼板,經過焊接及鎖扣後變得更為堅固。坦克兩側加上了5毫米厚的裙邊,以保護坦克不受敵人磁性地雷的損害。
豹式坦克的主炮由萊茵金屬公司生產,攜帶79發炮彈的75毫米半自動火炮。雖然75毫米大炮不算大口徑的火炮,但豹式的主炮卻是最具威力的火炮之一。特長炮管和強大的推動力,為其提供了高速的發炮能力。令豹式坦克成為戰場上最有效的殺人機器。
而且,它也裝上了兩支MG34機槍,分別安裝於炮塔上及車身斜麵上,有助於掃除步兵及防空用途。
豹式坦克的最大弱點就是其最終的駕駛部件。這是因為在戰爭期間,德國缺乏製造齒輪的機器,剛巧生產該部件的機器也缺乏必須的齒輪,才導致這個尷尬的局麵。而且,這個部件的壽命也不過行進150公裏。
豹式的懸吊係統由前方的驅動扣鏈齒輪、後方的導輪和八個塗上橡膠的鋼輪所組成,它更在每個震臂中添上兩支扭力棒作為其懸吊係統的另外部份。因此,盡管豹式的越野性能極佳,但造價十分昂貴且很費時。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突然召見著名設計師波爾舍和亨舍爾,要求他倆提供一款重坦克的設計。最後亨舍爾的設計方案最後中標,這就是二戰的偶像派明星虎式坦克,德軍正式編號是Pz 6型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