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士兵成功地用槍托在裝甲板上製造了一聲巨大的響聲,代價是他的毛瑟步槍的槍托不翼而飛了。他被激怒了,發現車上有個縫隙,咒罵著用身體堵塞它,似乎他是吃符念咒的義和團轉世。
那是機槍的射擊孔,在突發的轟鳴中他安靜而飄逸地飛出去了。英國人覺得玩膩了,在一陣發動機的轟鳴中,坦克冒出一股嗆人的黑煙,兩個引向輪偏到一邊,坦克往前一竄,向右一偏,車上麵的德國兵像從口袋裏倒出來的土豆一樣滾落下來。
與此同時,坦克上槍炮齊射,鮮血四濺,肢體橫飛,最倒黴的是被卷起履帶裏的人,他們成了絞肉機下的肉餡,連一具囫圇屍體都沒有留下來,
德國兵們嚇得驚慌失措,紛紛逃退,一直跑到幾裏外還喘息未定。坦克首戰取勝得到了意外的效果。一輛坦克攻占了一個村莊;另一輛奪取了一條塹壕,居然俘虜了300多名發了呆的德軍官兵。
人類有史以來的坦克戰取得了勝利,讓英國人受到鼓舞。但它的數量畢竟太少,速度也太慢,時速隻有6公裏,況且無法越過泥沼地,因此在戰略上價值不大。
這次不大的戰鬥是坦克在戰爭舞台上的首次亮相。此後,德國、法國、俄國也都製造出了自己的坦克。
一戰結束以後,德軍被禁止擁有坦克,然而魏瑪時代的德國國防軍卻暗地裏同蘇聯合作,著手研製自己的坦克。二十年代末,德國專家到蘇聯喀山的試驗基地秘密測試了英國勞埃德4型坦克,並購買兩輛回國,這就是後來德國Pz1型坦克的原型。
1931年,古德裏安出任國防軍摩托運輸部隊總監,開始大力發展坦克。他設想的德軍裝甲部隊,將擁有兩種坦克,一種是裝備反坦克炮的中型坦克實現突破,一種是裝備大口徑壓製火炮的中型坦克提供炮火支援,這其實就是後來的Pz3型和4型坦克。
德國軍火工業沒有設計製造先進坦克的經驗,正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還不能指望外援,隻能白手起家。德軍急切需要坦克訓練裝備部隊,因此隻好因陋就簡、降格以求了。
如果看到當時德軍訓練部隊的情況,誰能相信這就是六年後打遍歐洲、橫掃北非、染指中東的德軍呀——當時的德國連一輛坦克都沒有,幾輛大眾汽車上綁著三合板,上麵胡亂塗著大炮和機槍,最多再添加個戴著鋼盔的人形。一大群德軍步兵跟在這個非牛非馬、大衣櫃似的東東後麵狂呼亂叫,嘴裏模仿著乒乓的槍炮聲衝向假想的敵人。不時有木板從車幫子上掉到地下,咂到旁邊士兵的腳麵上。
1932年,德軍軍械署提出一種輕型坦克的設計要求,最後奔馳的車體和克虜伯的底盤分別中標,組合起來就成了“裝甲戰車Ⅰ型”坦克,簡稱Pz1型 。
Pz1型坦克高僅1.72米,還不及一人高。跟同時期的歐洲其它國家的現役坦克相比,這款坦克簡直像個玩具,然而窮瘋了的德國國防軍卻毫不嫌棄——好歹也是坦克,至少比三合板彈好得多。最初的德軍裝甲部隊就是在這些微型坦克裏磨煉技術的。Pz1型坦克從1934年開始批量生產,到1939年停產,一共生產了1500輛。
德軍也清楚Pz1型坦克的諸多缺點,1934年提出了Pz2型坦克的性能要求,克虜伯的設計中標,次年開始批量生產。Pz2型坦克的乘員增加到3人,重量增加到9噸,正麵裝甲厚度15毫米,後來增加到35毫米,武器是一門20毫米機關炮和一挺機槍,並排裝在炮塔上。20毫米機關炮射速每分鍾280發,使用穿甲彈時500米的距離上能夠擊穿10毫米的裝甲,勉強具備了攻擊輕型坦克的能力。德軍統帥部下令大批生產,到1942年停產時,共生產了1800輛Ⅱ型坦克。
但是這些坦克太悲催,由於個頭太低、火力太弱,在西班牙內戰中屢屢被蘇聯坦克嗯在地上拳打腳踢。飽嚐苦頭後,德國終於在1937年定型生產Pz3,這就是Ⅲ型坦克。它才是開戰初期閃電戰的主角。
Ⅲ型坦克高2.5米,重量22噸,正麵裝甲先是15毫米,此後不斷加厚,到西線戰役前加厚到50毫米。它使用扭杆懸掛係統,梅巴赫12缸汽油發動機,功率300馬力,公路時速最高可達40公裏,到1942年5月底時共生產了3100輛,還有同樣數量的改裝成了Ⅲ型突擊炮。
德國吞並捷克後,斯柯達軍工廠生產的38t理所當然的加入了德軍。38t型坦克全重10噸,高2.3米,裝甲厚度25毫米,後來增加到50毫米,裝備一門37毫米L/48加農炮,兩挺機槍,六缸汽油發動機功率150馬力,公路最高時速42公裏。
38t坦克是輕型坦克,戰鬥效能近似Pz3型,但隻有一半重,因此機動性很好。不過38t的裝甲是鉚釘接合的,而不是焊接而成,中彈時鉚釘會被震落,在坦克內部橫飛,造成不必要的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