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同時,主要由俄國誌願人員和戰俘組成,並經過嚴格訓練的幾十支小分隊滲入蘇軍防線。其中包括卡爾梅克人在內的勃蘭登堡部隊。他們深入敵後剪電線、打伏擊,殺人放火,偷雞摸狗,劫道打悶棍,甚至組成營級別動隊端掉了蘇軍第四集團軍22師師部,把梅列茨科夫的蘇軍攪成了一鍋粥。
在安德裏加強營和41軍主力向北迅猛突進的同時,41軍第8師在1軍配合下,向蘇第54集團軍來了一記重重的右勾拳。
自14日以來,蘇軍向南挺進幾十公裏,正在對基裏希屢攻不下,大部隊集中在格拉熱沃到基裏希一帶,結果,蘇軍後方的格拉熱沃到沃爾霍夫一線兵力空虛。德軍第8師從普魯森以東的橋頭堡出發,直指38公裏的新拉多加港,一舉切斷了向南突進、頭重腳輕的蘇軍。
新拉多加是列寧格勒州的一個城市,1704年由彼得大帝建立,位於沃爾霍夫河注入拉多加湖之處、東距列寧格勒市121公裏。1941年9月,德軍第18集團軍從陸上封鎖列寧格勒後,內地的物資經過提赫文、沃爾霍夫鐵路,再運到新拉多加裝船,通過拉多加湖送到列寧格勒。
進攻第二天,德軍前鋒出現在新拉多加東南,港口物資堆積如山,蘇軍奉命往麵粉上澆汽油,準備一看見德國人的影子就點火。這時出現了一些“內務部隊”,賊頭賊腦地在附近遊弋,當守衛物資的蘇軍露出炸毀港口、破壞物資的跡象時,“內務部隊”馬上向其開火,並與隨後起來的德軍會合,把搶救回來的物資據為已有。
這支“內務部隊”是眼鏡大學生率領的“紅色獵人”突擊隊。
21日下午,41軍第8師師長布蘭登貝格爾少將興高采烈地向赫普納報告:“德軍進入新拉多加,切斷了增援列寧格勒的主要通道,蘇54集團軍層層包圍,並繳獲了550噸麵粉、還有武器彈藥。”
……
這是意誌的較量。連日來,在滴水成冰的季節,赫普納的德軍冒著風雪不斷前進,官兵們隻有一個心願——向北,向北,由南向北一百公裏,與斯維裏河畔的芬蘭軍隊會師,從而徹底圍困列寧格勒。
這是鋼鐵的碰撞。在陰霾的天空,德軍飛機與蘇軍飛機在空中搏鬥。幾十輛裝甲列車沿著拉多加湖東岸的鐵路緩緩向北,幾百輛坦克在密林、荒原和泥炭地裏開路,幾千輛裝甲車、自行火炮跟隨坦克艱難前行,幾萬輛卡車、馬車從凍得硬邦邦的大路、林間小路、冰上道路嗚咽著前進,幾十萬德軍士兵分成幾百個戰鬥群挺進——希特勒把所有能用的兵力全部投進這片暗無天日的森林裏,像吃比薩一樣把麥列茨科夫的十幾萬蘇軍分割成幾百塊。至少有五千人德軍和盟軍化裝成蘇軍深入敵後,把蘇第7集團軍後方鬧了個天翻地覆、烏煙瘴氣。
對於李德來說,這是一次決定德國命運、乃是樹立領袖威望的重要戰役。此時的李德雖然從裏到外都成了希特勒,但一些殘存的意識告訴他,占領列寧格勒必須得占領拉多加湖東岸,而占領拉多加湖東岸必須得集中兵力,全力以赴。他把陸軍小打小鬧的計劃塞進火爐,把他們節約兵力的報告當成手紙,集中重兵向北挺進。哈爾德很快領略到此時的元首早已經不是摳門的奧地利山巴佬,而是變成了大闊佬,在使用兵力裝備上毫不心疼。
元首集中優勢兵力的原則很管用,隻是很多情況下德軍並沒有優勢兵力讓他集中。這次不同,中線轉入防禦後,也為元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後備力量。實踐證明,通常蘇軍打不過德軍,麵對幾倍於自己的德軍,蘇軍要麼投降,要麼戰死,沒有第三條路可走——逃跑的結果是死於自己的督戰隊。
勃勞希契也發現近來元首盡量吸收別人的意見,隻是往往把別人的建議當成他的靈機一動。幾天後,一個名叫沃爾夫的電話兵發明了在樹梢用鐵絲實行機動的鬼點子,一個下士提出利用遍地燒盡的泥炭溶洞作為防守要塞,這些建議元首在全軍推廣,隻是在推廣時貼上了他的標簽。他未雨綢繆修建了縱深陣地,讓隨後反攻的蘇軍吃盡了苦頭。甚至在新拉多加湖麵上修建了最後的一道冰上防線,預防最壞情況的發生。
希特勒把德軍的優良軍事素質發揮到了極致。在這次進攻中,他放手讓德軍以連營為單位在森林中各自作戰,因為他知道德軍是一支具有高度自覺性的職業化軍隊,對元首崇拜,對帝國忠誠,政治合格,作風過硬,服從命令到了古板的地步,能夠各自為戰,完成艱巨的任務。試想,如果把一支軍閥部隊投放到一望無際的森林中,很快會產生幾百支“座山雕”式的土匪來。假如換成意大利軍隊,在餓上幾天肚子後將會排隊向敵人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