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7章 :白骨疑案二十(1 / 2)

在中國古代無論是皇室還是官員,更或者是民間老百姓,都十分注重“孝道”。大家都有一種共識,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長輩都不孝順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好人,更不會是一個有擔當的大人物。作為帝王更注意這一點,經常拿“孝道”來衡量一個帝王或者儲君的人品和能力。所以任何一個帝王都相當注意自己的言行,特別是不允許自己做出不孝順的事情。帝王這麼樣,他們的臣子更是要遵守“孝道”了。特別是唐宋之後,書生漸漸控製局麵,文官的地位高出武將之後,任何一個大臣都不敢在私德有所虧損。一旦某個官員被人爆料,不孝敬父母或者隱瞞父母的死訊的話,就不止是丟官罷職這麼簡單了,是他一輩子身敗名裂的下場。在古代父母要是身故的話,子女要結廬守孝,為父母守墳三年。有官職在身的也要上報“丁憂”,也就是停止工作。“丁憂”期間官員不但不能喝酒吃肉,更是要整天粗衣簡食,嚴禁一切娛樂項目。官員們很清楚,一旦自己“丁憂”的話,手中的權力就會被迫移交,三年之後更不能預計,所以都不太願意“丁憂”。可是不“丁憂”,或者隱瞞死訊的話,這個將成為他政敵攻擊他的最好武器,是一個除了欺君、叛國之外,唯一一個可以直接令對手永不翻身的罪名。

在中國古代,出過不少英明的帝王。但是隻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一個共同的現象,就是他們生前都是很孝順的人。在當時的社會習慣下,孝順等同於能力和正義。隻要孝順就算做錯了也可以原諒,反之要是不孝順的話,就算有能力有實力,也是“梟雄”、“奸雄”。最出名的就是堯帝和舜帝的故事了。堯帝是一個開明又有本事的君主,明明有不少能臣和兒子在他身邊,但是他依然不覺得滿意。難道他們沒有本事或者用心不良嗎?堯帝以視察地方為理由,在自己的領地裏尋找自己滿意的接班人。之所以會選中舜帝,理由就是一個“孝”字。舜帝從小失去了母親,父親是一個比較偏聽偏信的瞎子。在舜帝五歲的時候,瞎子老爹就又娶了一個妻子,當年這個舜帝的後媽為舜帝生下了一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象”。自從有了後媽和弟弟後,舜帝的生活不但沒有改善,而且越來越艱難。後媽為了自己的兒子,幾乎是是針對舜帝,視舜帝為眼中釘肉中刺。六歲大的舜帝被迫去田間幹活,比他們家的奴隸還不如。但是舜帝依然對父母很孝順,從來不在父親那裏說任何有怨言的話。久而久之大家都說舜帝不但是一個能幹的孩子,更是一個孝順的孩子。後媽聽見之後很生氣,認為這是舜帝故意這麼做的,目的就是樹立好的形象。她就整天在瞎子老爹那裏說舜帝的壞話,瞎子老爹偏聽偏信,漸漸也覺得舜帝不是一個好兒子。從此舜帝的處境就更加艱難了,父母沒事找事找他的麻煩,就算舜帝再孝順,也被他們視同“耍手段”。大家都勸舜帝離開家鄉,這時候的舜帝足可以自己自力更生,建立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家園。可是舜帝沒有離開,他的理由是家中父親行動不便,年紀又大了,母親不懂生產,弟弟年紀幼小,不能這個時候離開。就這樣舜帝的孝心和善良就傳了開來。

堯帝化裝成普通老百姓,親自去試探舜帝。三次見麵給了堯帝三個驚喜,第一次堯帝看見舜帝在幹活,堯帝覺得舜帝是一個生產好手。第二次堯帝看見舜帝在大雨之下為了保護剛收割的糧食,將他身上的衣服脫下擋雨。堯帝覺得這個小夥子有擔當,知道孰輕孰重。第三次堯帝看見舜帝分發食物的景象。舜帝家裏有不少的良田,家裏的奴隸和下人都來幹活也不夠,隻好請附近的鄰居來幫忙。事先舜帝的後媽已經和大家講好了工錢,並答應管飯。可到了中午開飯的時候,送來的飯菜比平時不請幫工的時候還要少。舜帝就將飯菜就地回爐,米飯熬成米粥,炒菜變成了菜湯。舜帝將濃粥和好菜分給幫工們,等他們吃完之後,他和自己家的下人們,一起吃剩下的。堯帝大為感慨,舜帝做對了兩件事情。不但代自己家照顧好了鄰居幫工們,而且和下人們同甘共苦,平息了內外矛盾的同時也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堯帝覺得這個舜帝就是自己要找的接班人。就把舜帝帶回了自己家,引薦給他的家人和臣子。

當大家聽說堯帝要把舜帝當接班人培養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臣子和家人都反對。舜帝不但不是堯帝的家人,更是一個什麼也不懂的粗魯漢子。堯帝力排眾議,他的理由很簡單。不懂可以學,沒文化可以教,沒本事可以培養,沒實力可以訓練,沒資曆可以鍛煉。為了解決舜帝的身份問題,堯帝以父親的身份,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舜帝,而且一次性嫁給了舜帝兩個女兒。這樣一來大家都沒有什麼好說了,舜帝成為了堯帝的女婿,就算是堯帝的家人了。舜帝成為堯帝接班人之後,不但虛心學習而且尊敬師長,對自己的妻子也是很關愛。當然也沒有為難和報複他的後媽和弟弟,更沒有記恨對他不好的親生父親。堯帝傳位於舜帝的時候,第一次同開提到了“孝道”的問題,正式把“孝道”劃歸考量官員和未來君主的重要依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