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電視出鏡記者的情感表達(2 / 3)

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抗震救災報道中有這樣一個片段:中央電視台記者李小萌在從北川縣城出來的山邊遇到一位名叫朱元雲的老人,因為放心不下家中僅存的一些糧食和臘肉,他正走在與下撤村民們相反的道路上。在簡短的幾分鍾對話中,這位年近七旬的老大爺一直在說“我想回家看哈子”,大家能夠感受到大爺執著地掛念著已經破碎的家。小萌拗不過大爺的堅持,隻能幫著他扶起扁擔,看著他用瘦弱的肩膀扛著扁擔依然執著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叮囑道:“慢走啊,小心點,口罩戴上。”走了十幾米的老人突然又回頭向記者們說了句:“讓你們操心了。”小萌刹那間抑製不住自己內心的感動,在鏡頭前掩麵痛哭。這完全是一次隨機的采訪實拍,幾乎沒有編輯的痕跡,整個采訪過程非常自然平實,沒有任何刻意雕琢設計,基本上隻是和群眾的聊天實錄。但就是這樣一段樸實的新聞,播出後卻感動了千千萬萬的觀眾,許多人被朱元雲老人的堅韌和對家的深情以及出鏡記者的愛心流露感動得熱淚盈眶。

李小萌這則平實樸素的報道合情適境,是出鏡記者在報道中情感流露的典型範例,電視觀眾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記者生發的真情實感。那麼,這種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源自哪裏?首先,記者做人的真誠,投入的是真實的情感;其次,記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判斷;最後,良好的專業素質使她不會因為言不及義而造成與觀眾的情感錯位。

同樣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的報道中,一位知名的女主持人也到達了救災現場,臉上掛著和大家一樣悲痛的表情,用的也是低聲細語的哀傷語調,可是鏡頭中的種種細節明顯讓人感覺到她的哀痛中多少有些惺惺作態、刻意雕琢。比如:去采訪的路上,優雅地倚在飛機頭等艙座位上風輕雲淡地描述著地震災情;在災區的廢墟上一絲不亂的頭發上別著香奈兒的超大墨鏡;在倒塌學校的廢墟上拾起一本課本淡淡地說:“我小時候化學最差了。”然後把書放下,再拍拍手上的塵土……最後,觀眾們看到她采訪歸來坐在高級轎車上望著窗外仿佛陷入沉思的長鏡頭。

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一段“知名女主播災區幾日遊”怎麼會讓人感覺不做作?遭到部分觀眾唾棄實屬情理之中!

二、信息傳播為第一位

在電視新聞現場報道中,信息是新聞傳播中最主要的內容和最基本的要素,如果表達情感影響了必要信息的傳播,便會影響電視機前觀眾了解新聞現場的真實情況。觀眾不能接收到來自新聞現場新聞事件的客觀刺激,引發不了主觀情感,更無從談起和出鏡記者產生情感共鳴了。所以,在報道中信息傳播仍然是第一位的,過多的情感表達如果影響到信息的傳播便不恰當了。因此,鏡頭前的情感表達應該把不影響信息的傳播作為前提。

2010年3月28日,山西王家嶺煤礦發生重大透水安全事故,153名礦工被困井下。經過救援人員晝夜不停地奮力施救,共115名礦工被救生還。

中央電視台派出的幾路記者和救援人員一樣晝夜不停地堅守在救援現場第一線,不斷發回有關救援的最新報道。在4月5日的新聞大型直播特別節目中,守在第二批獲救礦工升井井口的出鏡記者情緒非常激動,了解事件始末的觀眾也許知道他是在井口與救援人員和被困礦工家屬一起守候了8天8夜才終於看到了生命的奇跡,可是剛看到報道的觀眾從他激動得語無倫次的表達中獲得的有效信息卻非常少,電視直播平台第一時間傳播信息的優勢被大打折扣。

而在山西鋁廠職工醫院做直播報道的記者楊鬆濤和在北京演播室的主持人康輝的連線中有一段報道:“剛才還有一名河南籍的獲救工人,他躺在病床上的時候執意問醫生要手機,他說我要給我老婆打個電話,醫生把電話給了他,他撥了電話,他就問他老婆,他說我很好,你和孩子現在還好嗎?所以說這些人,他們上來之後他們依然很堅強,可以說他們在井下用他們的堅強創造了8天8夜的生命奇跡,在井上這種奇跡還在延續。”楊鬆濤雖然也非常激動,在說這段話時,一度哽咽難言,但電視觀眾看到他最終強忍淚水講完了這個動人的故事,情感適度地完成了現場報道。觀眾被這個故事打動了,也被記者的情緒所感染。在此,觀眾了解信息、了解故事是前提,隻有這樣才會有和記者一樣的感動。

記者楊鬆濤事後在央視網的一次訪談節目中提到,當時幫他做直播報道的攝像記者一直在攝像機後流淚,而他自己卻在克製。可見現場的情境很感人,故事內容也飽含情感,但這個時候,鏡頭後的攝像記者能哭,能釋放情感,鏡頭前的出鏡記者卻不可以,他必須克製,因為完成報道任務是他首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