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婚戀速配真人秀節目的主持人如何把關(1 / 3)

張雪

婚戀速配真人秀節目是以交友婚戀為主題,以男女嘉賓的對話和表演為主要內容的電視真人秀節目。婚戀速配真人秀節目首次在中國內地熒屏上播出是1998年湖南衛視的《玫瑰之約》,這一節目見證了一對對單身男女嘉賓在億萬觀眾麵前的幸福牽手,也為觀眾帶來了無數浪漫甜蜜的夜晚。

十幾年後,婚戀速配節目帶著娛樂的颶風以及夾雜在其中的頗受爭議的辛辣語言和情感話題再次卷土重來。英國Fremantle公司的交友節目Date Me Out(《約我出去》)的中國內地無版權複製版——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自2010年1月15日開播以來不斷刷新省級衛視收視的最高紀錄。2010年5月16日,第27期的《非誠勿擾》以4.23%的收視率,改寫了五年來中國省級衛視電視節目收視率的峰值。湖南衛視的有版權改良版《我們約會吧》也因與《非誠勿擾》的版權糾葛和節目較量等一係列爭論而引發關注。由此牽動的電視相親浪潮一發不可收拾,各大衛視以及地麵頻道紛紛效仿或借用,大批“電視紅娘”應運而生。

婚戀速配真人秀節目在本質上是一檔服務性的節目,也是一檔娛樂節目。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不僅讓作為現場嘉賓的適齡青年展現自我風采、覓得理想伴侶;對觀看節目的受眾來說,在被主持人機智風趣的對話、幽默即興的表演逗樂的同時,也自然而然地思考、修正著自己的愛情觀、婚姻觀、價值觀。因此,十多年前風行一時的電視相親節目,如台灣中天電視台的《非常男女》,以及首開內地電視媒體婚戀節目先河的湖南衛視的《玫瑰之約》,都達到了美譽與收視雙贏的效果。靜觀當前的此類節目,在形式、內容、風格、功能等方麵都發生了巨大的轉變,呈現出社會轉型期與唯收視率至上的中國電視界影響下的新特點。我們從一係列的數據可以判斷,節目的網絡視頻搜索與相關新聞節節攀升的點擊率以及居高不下的收視率,已使“電視紅娘”成了一種引人關注的電視現象,它們頗受爭議的傳播內容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引發了人們的批判與思考。

一、當前婚戀速配真人秀節目的新特點

(一)從節目表征上看——從秀出自我到自我作秀

真人秀節目,應該是平凡生活中個體人物在電視這個大眾媒體上真實的自我展現。而《非誠勿擾》的女嘉賓共同展現的特點就是辛辣的言辭、對男嘉賓刻薄的諷刺、對社會非主流價值觀的大膽袒露。這顯然隻是一部分年輕人被刻意放大的情感訴求和生活態度,與弘揚真、善、美的社會主流背道而馳。當今這個快速多變的信息時代讓青年人承受了更大的社會壓力,他們也毫不掩飾對財富與成功的渴求,即便如此,我們也無法接受自私刻薄、缺乏禮數的嘉賓們就是當代青年的典型,我們相信友好、自信、睿智、幽默、包容等詞彙才是如今年輕人最好的注腳。而嘉賓們共同的“毒舌”表現,再加上節目播出後網絡爆出的嘉賓身份造假、上節目目的不單純等事件,讓觀眾們不約而同驚呼這個節目毫無誠意,嘉賓缺少真實感,完全是在作秀。而實際上,這些嘉賓早已掌握了作秀的基本規則,語言出格、話題出位。在觀點上往往大膽拋出金錢至上、以貌取人、性開放等論調,在語言上則極盡刻薄、諷刺、挖苦、嘲笑之能事,這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架勢讓我們完全感覺不到她們的真誠與本真,取而代之的是她們竭盡全力進行舞台表演的迫切。

(二)從節目實質上看——娛樂向泛娛樂的轉變

華麗的舞美設計讓舞台看起來就像是一個Show場,聲光電的結合仿佛讓人置身於綜藝節目的現場,服裝、化妝、造型讓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女嘉賓明星化了。

節目環節往往設置成性別權利的失衡。無論是男選女還是女選男的安排,都是先讓男女雙方形成權利的落差,這種心理上的優越感有利於製造矛盾和衝突,而這種衝突正是節目所需要的。 男女權利的反轉更增加了節目的戲劇性,有情節、有高潮、有意外、有懸念、有結局,整個過程仿佛一場好戲,或者說是一個遊戲,讓人徹徹底底地感受到了娛樂正從節目的一種功能轉變為節目的一種本體。

二、當前婚戀速配真人秀節目出現的問題

當前婚戀速配真人秀節目的真實性缺失與低俗化傾向被業界與學界的許多人士所詬病,這也是目前國內娛樂節目需要共同麵對的問題。我們看到十多年前獲得三次金鍾獎的婚戀節目《非常男女》總是以娛樂手段烘托一種輕鬆的談話氛圍,讓置身其中的男女嘉賓共同探討具有普適價值的婚戀話題。如今,娛樂不再是手段,而成為目的——嘉賓的對話能給受眾多大啟發、產生多少共鳴不重要,重要的是語言夠不夠辛辣,嘉賓性格形象夠不夠突出。在娛樂與收視率的雙麵旗幟下,一切手段都是為了製造話題、吸引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