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被尚駙馬的悲哀(1 / 3)

進了公主府,逛過了亭台樓榭,假山流水小橋,郭暖在阿福書童的帶領下,猶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副沒見識地這摸摸那碰碰,折騰壞了高麗進口的大理石雕欄,撫摸髒了噴泉水池裏那座從天竺進貢的青銅塑像。

到處摘花撚草,總之郭暖在公主府的園林式莊園裏,弄壞了不少景致擺設。

作為隨從的阿福,看得主子毛手毛腳的舉動,那是心驚肉跳,生怕郭暖一不小心,毀壞了價值連城的擺設,那可大大賠不起。

要知道,這裏可是公主府,駙馬隻是這裏的附庸,名譽上算是男主人,不過看郭公子那副猶如進了自家莊園的隨意德行,確是把自己當成了公主府的當家男主人了。

自離開郭府前往公主府,王氏臨行時鄭重掏出三百五十兩白銀,特意給了郭暖的賬房阿福,叮囑他管好少爺日常開支的賬目,要節儉用度。主仆二人的錢財可謂之不多,荷包不鼓。

阿福幼年在鄉下私塾念過幾年孔老夫子的書,曾經被他那麵朝黃土背朝天的佃農老爹寄托過希望。

阿福老爹巴望過兒子能有朝一日科舉入仕一飛擦天,但窮人除了每天為三餐勞碌,沒什麼餘錢。雖說阿福念書也有一些慧根,但畢竟科舉前期投入花費太沉重,小農家庭負擔不起的。

除了略微學些明經,進士這兩科舉熱門科目,退而求其次,也額外學過一些算學,作賬房理財之用。

阿福希望有一技之長後,以便未來進入大戶人家當文房先生,算作養家糊口。

郭家雖說是官宦家室,尤其家主郭子儀還是封疆大吏,作為朔方節度使,表麵風光,其實家產也不算豐厚。

阿福作為郭府家丁有四五年了,偶爾也去幫管家打過下手,也管理過郭府賬房的粗淺雜活,心裏明白亮堂的很。

別看郭家家大業大,朝廷給郭郭子儀每年三四千兩的俸祿,加上永業田,職分田,勳田,雜七雜八的,林林總總加起來,也就那麼八,九百公頃。

幾百頃的田地,用作種植米稻,麥子,植桑養蠶,棉麻等織布作物,加上少量藥材。

遇上豐年,刨去繳納的稅賦,每年能收上也就折成白銀兩萬多兩,附帶在長安置辦的一些酒樓,商鋪,有那麼二三千兩的盈餘。

自從安祿山帶領的那三鎮藩軍,在七年前攻破京都以來,大肆擄掠一番,叛軍執行的堪比倭寇進村的三光政策。

折騰後的關中平原,舉目破敗凋敝,良田沃地更是久經戰亂,沒人打理耕種,整整荒廢了七年。

別提在京都裏那些產業,十室九空,期中八間樓房垮塌。就拿史思明剛攻破長安那年來說,由於戰亂而滯留在城內的波斯胡子商人,大多富得流油。

當時長安的波斯商人有十幾萬戶,一夜被叛軍屠城,打家劫舍,波斯人一下子就消失了八萬。

至於店鋪產業,有命保住就算不錯了,在那兵荒馬亂的情形,還能想著做美夢,能在懷裏窩著全部身家的金銀寶貝,根本是不可能的。

藩鎮的七年叛亂好不容易平定後,郭家如同在長安紮根的各大官僚家族,商賈富戶一樣,絕大多資產都在戰亂中損失巨大。

郭子儀作為西部鎮守朔方的節度使,雖說權利大,但擔子也大,一個方鎮管轄的行政區域首領長官,不論兵甲、財賦、民政之事,那都是無所不領的。

如今國家方大戰平定,朝廷沒錢糧支持各地方。荒涼的朔方,田地貧瘠,本身區內產糧不豐,加上西部吐蕃與突厥強鄰的時不時侵擾,再掠奪一番,朔方財政收支一直是緊巴巴的。

除了每年郭節度使用自家的家底籌錢購置餉糧,投入朔方軍備開支,年年從倒貼到行政區裏,算是打水漂,郭家年底清算,能留下家裏開銷預算,確是不寬裕。

所以阿福能從王氏女當家那領到三百多兩銀子,這筆作為郭六少爺一年的花銷,算是比較多的份額了,抵得上是長安三四個中產五口家庭的總資產。

如今進了公主府,阿福不由為未來的命運擔憂,起先坐馬車途中,阿福便把郭暖的身家清算了一遍,也就剩個五百兩。

本來在半個月前,郭母給過郭暖五百兩銀子,但第二天在逛長安街市市,遇到可惡的小偷給竊了。

不僅如此,郭暖那天還把貼身玉佩送給了一賣身葬父的陌生女子,不過阿福作為郭暖的衷心仆從,這一切事都瞞著王氏,沒有彙報。

錢沒了不要緊,但那塊玉可是無比珍貴的傳家之物,即使性子淑婉的王氏,無論她在平素多麼寵愛六子郭暖,一旦知道了玉佩丟失的事,說不好會立即勃然大怒,少爺可少不了王氏的一番家法伺候了,阿福看著眼前天真爛漫的少爺,此時饒有興致地漫步,阿福壓根沒想過要去給主母打小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