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金法則是現代人進行交往的基本原則。其實它最重要的命題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要換位思考,成功的交往有賴於交往以對方為中心。在學習這個白金法則的時候我們剛才講的兩個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要擺正位置。你做任何事,當爸爸的得像爸爸,當孩子的得像孩子,當上級的得像上級,當下級的得像下級,幹什麼說什麼,幹什麼做什麼,幹什麼像什麼,此即恪盡職守。
其次,你去跟別人打交道你還有一個心態的問題。別人不是你,世界存在差異,人和人不一樣,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千裏不同情。那麼我們和外人打交道,跨行業、跨地區、跨文化交往,一定要有這個不同的意識。這點你要不明白就非常麻煩。你拿中國人那套對外國人,你把西方那套全部搬到中國來,往往都是行不通的,世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倘若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對這個問題有正確的認識,那將會提升自己交往的能力,會提升自己生活的質量。在我眼裏,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生活質量,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人際關係。在人際交往中和日常工作中,心態往往決定一切。此點也是我們在學習白金法則時需要注意的。
美國學者布吉林教授等人,曾經提出來一個所謂的三A法則,它的基本含義是在人際交往中要成為受歡迎的人,就必須注意善於向交往對象表達我們的善良、尊重、友善之意。實際上我們知道,在任何情況下,對家人也好,對外人也好,對上級也好,對下級也好,對同事也好,我們都要表達我們的尊重、友善。而尊重和友善的表達,有一個規範化問題。
我曾經在概述部分講過禮儀的基本含義。“禮者,敬人也”,禮就是要求你尊重為本。同時強調,禮儀的那個儀就是規範的溝通技巧,它要求規範,不能亂來。座次排列時是左高就是左高,是右高就是右高。但是在尊重和規範之間它有個橋,就是要善於表達。你對別人尊重嗎?你對別人友善嗎?布吉林等人認為你一定要恰到好處地表達對別人的善意才能夠被別人容忍和接受。
有的同誌講:這句話我也會說,我也知道要善於向別人表示善意,但是關鍵是你怎樣才能恰到好處地表示。比方說我舉一個例子:
有一次我去上海,負責接待我的那個部門派來一位女孩子,這個女孩子比較年輕,上來就跟我說:“金教授,你們北京人不一定常來上海,這次來上海一定安排你在上海好好地玩玩。比如要讓你看看東方新天地,讓你去磁懸浮火車坐一坐。”
她把我逗樂了,我問:“小妹,你參加革命有三個月了吧?”
她說:“什麼意思?”
我說:“你可能是不太善於表達。你怎麼知道金教授不常來上海呢?老金我本人就是上海人。我平均兩個月至少回來一次。我到上海的時候,大概你還沒出生呢。”
像我這種人,比較自以為是,可能對人對事比較敏感。當然我在這兒講課我可以跟你說我比較敏感,但是外人他不會說的,所以你要是接待我的話你要是善於表達你應該這樣講:“金教授,您見多識廣,祖國大地您哪兒沒去過啊,接待您我覺得特別榮幸,就不用操閑心了。這樣,金教授,在咱們上海,反正我為你服務,你想去看哪裏你吩咐,我有求必應,不厭其煩。”這才叫會善於表達,你問我。“你來過上海嗎?”言外之意,你豈不是說我沒見過世麵?它其實有一個表達的意思。有時候人際交往中你不讓別人喜歡你,不讓別人接受你,實際上就是弄巧成拙了,你的意思被別人誤會或者歪曲了。所以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要注意表達善意是非常重要的。布吉林所講的三A法則就是告訴你,你對別人尊重和友善,就要把這個心意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
布吉林告訴我們,向別人表達尊重和友善,恰到好處的溝通技巧有三,用英文來說,表達這三點的每一個詞的第一個字母都是A,所以他把它叫三A法則。
第一個A,接受對方。英文單詞是:Accept。說實話,我們注意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什麼樣的人別人最討厭他,最不喜歡他呢?做人比較刻薄的人。一個真正受歡迎的人他是什麼樣的人呢?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的人!但是實際上我們也知道,那個最不受歡迎的人是什麼人呢?他是嚴於律人、寬以待己的人。這就是做人比較刻薄。古人講:“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人和人受教育的程度不一樣,年齡不一樣,性別不一樣,職位不一樣,社會閱曆不一樣,待人接物的風格和具體做法往往不同。所以有鑒於此,你要接受別人實際上是最重要的。可是很遺憾的是我們注意到一個現實,相當數量的同誌不太能夠接受別人,說好聽點他叫自以為是,說難聽點他叫囂張放肆、目中無人。比如:
有一次我到一個部門去講課,我說:“穿西裝比較重要的情況下,三色原則是最重要的。”什麼是三色原則?就是全身顏色不能多於三種,我特別強調,我說:“這個場合是在正規場合穿西裝、套裝時要注意的。”
一般西裝是深色的,皮鞋和襪子是黑色的,襯衫是白色的,領帶的顏色和西裝同一種顏色最佳。我講的時候有一個同誌就在壞壞地笑,並且就高聲說:“金教授身上顏色六種。”
我問:“你說這話有什麼效果呢?”
他說:“我看見了。”
我說:“別人也看見了。”
我剛才講了,我說那是正規場合,穿西裝、套裝,當時現場金教授就沒穿西裝,套裝,而且是內部講座,又不是大庭廣眾之前。
我說:“你知道你說這話的結果是讓我不爽嗎?”
他說:“不會,金教授,您是有教養的人,不會。”
我說:“不對,其實每一個人都會。”
你懂什麼叫換位思考嗎?你知道我怎麼想嗎?我在這兒講課我跟你說的是實話,我告訴你了我的感受,別人一般不跟你說,所以不接受別人。他犯一個什麼錯誤?自以為是!他用自己的經驗去看別人。
其實我們知道,日常生活和交往中,人們的性別不同,地位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社會經驗不同,性格不同,看問題的角度就不一樣。實際上,有時人與人之間出了問題,往往根源在於彼此看問題的視角互不相同。比如:
有個別北方同誌到上海去,吃我們上海飯就有點不爽。
“哎呀,你們上海人太摳門,就弄那麼一個小碗,吃不飽。”
我說:“我們主要是吃菜,而且講究吃菜吃味道,你稍稍來一點,做得精致點吃兩口,不夠吃,還想,耐人尋味。你一下放一盆,半天吃不完,浪費不說,而且比較糙。”
當然我這個話說得也不對,別人拿盆裝也有拿盆裝的道理。國內有的地方就有吃盆菜之習。
我這兒講了個角度,“十裏不同風,百裏不同俗”,有時你很難說誰對誰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與人站的位置不同,你很難說誰對誰錯。所以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他在待人接物中需要注意的是什麼呢?接受別人。
從交際禮儀的角度來講,具體上你要接受三個要點:
第一。接受交往對象。在公司裏麵,跟客戶打交道,在服務崗位上,售貨員為顧客服務,老師跟學生講課,就得接受別人。比如我在學校當老師,我就不能說學生笨,如果學生什麼都懂還要你幹嘛?一個有教養的人,要對自己學而不厭,對學生誨人不倦,那才是教師的美德。所以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中,要學會接受別人,accept。首先,你要接受你的交往對象,這往往是你不可以選擇的。
第二,接受交往對象的風俗習慣。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他是見多識廣的。見多識廣的人就比較容人,少見多怪的人就比較不容人。我曾經講過,禮儀是講尊重,什麼是尊重?尊重別人就是要尊重對方的選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方,他的風俗習慣就是他的選擇,禮出於俗,俗化為禮。習俗實際上是文化的一種沉澱,你很難說誰對誰錯。
比如我小時候在陝西生長過很長時間,陝西人有個習慣,陝西幾大怪,比如其中有一怪——“椅子不坐蹲起來”,你很難說他這個做法是對還是錯。比如開個玩笑:
我教過一名陝西學生。他大學畢業之後到外事係統工作,後來派到法國去工作,20世紀80年代末期走的。20世紀90年代中期他回國來探親,他跟我說:“老師,我到了巴黎之後就病了。”
“你怎麼會有病?外事係統把你派出去之前還不把你身體好好檢查檢查?”
“我也不知道我是啥病,但我到那兒之後我就覺得我病了,我到醫院去看了好幾次也查不出啥病,我難受得很。”
“到底啥病?”
“後來我才想透了,我吃西餐不靈。以前我給你當學生的時候我不敢說,你經常帶著我到外國人那兒去跟外國人活動交往,讓我去見世麵,吃西餐,我跟你說實話老師,我從來沒吃飽過。我是不敢跟你說的,你是好心,我現在大嘴巴我跟你說說,那個點著紅紅的蠟燭,鋪著白白的台布,拿著銀製的刀叉。吃的東西半生不熟,跟喂雞似的,我從來沒吃飽過。還得拿個刀叉吃,我覺得吃西餐拿著筷子吃最爽了。”“我拿刀叉我不會切,說實話,我想來想去,我知道我想吃啥了,我想吃我老家的棒棒(biangbiag)現代漢語詞典中沒有這個字,一般用‘棒棒’二字代替麵了。”
不知道電視機前有沒有陝西觀眾,陝西人有個叫油潑辣子棒棒麵,寬寬的,吃起來吧唧吧唧,巨響。西餐裏有一條禮儀,吃東西不能發出聲音。西方人說得很難聽,吃東西發出聲音是豬的基本特征。所以二者就各不相同了,你很難說誰對誰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