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兄弟姐妹之間貴在忍讓(1 / 1)

《弟子規》中有這樣一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講的就是兄弟姐妹之間,要和睦相處。在人的一生中,從小開始便能與我們相處到老的親人,就是我們的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之間的相互謙讓,和睦相處,才能真正讓父母安心、放心。所以,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處的好,其實就是對老人最好的孝順。

兄弟姐妹之間情同手足,在一個家庭裏,哥哥姐姐應該對弟弟妹妹關愛、友善,弟弟妹妹也應該對哥哥姐姐親近、恭敬。兄弟姐妹之間有了矛盾,要以平和的心情去商量,去溝通。

周太王有三個兒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王季。而周太王看到王季的兒子昌,很有聖人的長相,心裏非常的歡喜,覺得這個孫子一定會是一個興旺周朝的領袖。昌的大伯、二伯,也就是泰伯跟仲雍,看到父親的這個眼神以後,明了父親的心思。他們為了讓父親往後傳位的時候能夠沒有障礙,也為了避免向來傳位於長子的傳統使父親為難,泰伯跟仲雍兩兄弟就以去吳國采藥和斷發文身不宜治國等借口,給弟弟王季創造了合情合理的繼位條件,從而使昌能直接從爺爺那裏繼承了王位。昌就是後來的周文王。

泰伯跟仲雍將權位讓給了弟弟,不僅成全了父親的心願,盡了最大的孝心,他們的榜樣力量,也成全了周朝長達八百年的盛事。他們的故事,讓後人們懂得孝為至德,也明白,要為了兄弟之情而勇於謙讓。

兄弟姐妹之間如果不懂得互相忍讓,碰到有益的事情就互相爭奪,遇到幹活出力的事情就撒手不管,這樣的日子毫無安寧可言。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倘若家都不能和氣“萬事”肯定興不了。

四川的某縣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農民劉某有一兒一女,兒子成家以後並沒有分家。但是媳婦趙某與小姑子,會經常為家務事發生口角,兩人性格強烈互不相讓,鬧得全家雞犬不寧。有一天,兩人又因為洗碗的事而爭吵起來,隨著爭吵的升級,小姑子一怒之下將一隻大瓷盆向嫂嫂扔去,不料瓷盆正打中太陽穴,頓時血流如河,在送醫院的路上便死去。小姑子不僅破壞了原本好好的家庭,而且還觸犯刑律,受到懲處。

可見,親人之間相互忍讓是多麼的重要。那麼,怎樣做才能讓兄弟姐妹之間以誠相待、團結和睦呢?

1.包容兄弟姐妹之間的發泄情緒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壓力,隨著時間的積累,這些壓力便會形成不利的情緒。在麵對親人的時候,往往容易將自己低落的情緒發泄出來,以便讓自己心裏好受一些。其實,能對最親的人發泄情緒,正是說明對方對你的在乎,一個人,隻有在自己最親的人麵前,才會毫無保留的展現自己。發泄完情緒,不必擔心親人會對自己不滿或責怪。

2.長兄,長姐要擔負起部分家庭的責任

作為家裏的長兄、長姐,要關心弟弟妹妹的成長,同輩之間往往更能了解彼此的想法,溝通起來也不會存在代溝。要多幫助父母做事,做到以身作則,給弟弟妹妹好的榜樣。這樣,弟弟妹妹便會對哥哥姐姐的感情更深,彼此之間的感情也更融洽。

3.兄弟姐妹之間要經常聯係

成年以後,大家都各自有自己的歸屬,但是親人之間往往是越走動越親。大家在一起,可以聊聊彼此的生活,彼此的工作,也可以共同回憶,小時候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4.絕不對親人心存嫉妒

兄弟姐妹各自成家以後,每家的生活水平都不相同,這樣便會在心理上產生了落差。生活條件不太好的人會變得敏感,往往心裏不平衡的人,會對別人造成誤解,以為他們的一句話,或者一些舉動都是為了鄙視自己。這樣對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非常的不利。生活條件好的人,要時刻不忘對親人的容忍和謙讓,盡量多與他們溝通,讓他們明白,沒有什麼是比親情更重要的。同時,也能幫助他們。

一個家庭是否愉快、幸福,兄弟姐妹之間的和睦相處是至關重要的原因;而兄弟姐妹之間能否和睦相處,與他們能否遷就、忍讓彼此有關。所以,兄弟姐妹之間,凡事若能彼此寬容彼此忍讓的話,便能共同創造溫馨祥和的家。

忍小謀大的智慧

有一句格言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讓三分心平氣和。”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更是需要忍讓來作為彼此間的潤滑劑。這樣的忍讓是一種寬容,是一種洞察,也是一種理解。它不僅能減少家庭生活中的磕磕碰碰,也會增進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