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台灣作家楊照:沒有“主見”的家長更受歡迎(3 / 3)

做個“沒有主見”的家長

隨著女兒漸漸長大,她的鋼琴也越彈越好。她不再需要大人的督促,會自己主動地練琴。她癡迷地聆聽大師的作品,對於喜愛的音樂她會反複地聆聽,然後反複地練習。

“其實還是會有不想練的時候,”楊照說,“有一陣子她甚至厭倦到不想碰鋼琴的地步。我會鼓勵她,但也會對她說,音樂必須由她自己選擇,如果不快樂,就放棄。”

“其叡是個倔強的孩子,她知道自己想要的。過了那段抵觸的時間,她自己又會主動地坐回到鋼琴前,比以前更為努力地練習。”楊照說起女兒時眼神裏滿是溫柔和憐惜。

2011年,13歲的其叡和另外兩個同學舉辦了合奏音樂會。接下來,其叡又舉辦了個人的獨奏音樂會。2012年3月,其叡參加了台灣音樂大賽,在所有參賽選手中年齡最小的她獲得了全台灣第二名的佳績。8月,她參加了美國的泛美音樂營,在協奏曲比賽中又獲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說完這些,楊照趕緊加了幾句:“女兒不喜歡我和她媽媽跟別人說這些事,她覺得這是炫耀。音樂是她的愛好,她學音樂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誇讚,更不是為了得到什麼好名次,隻是因為她喜歡,能從中得到快樂。”楊照頓了一下,抿嘴一笑:“其實,這正是我希望的結果。”

跟孩子相處久了,身為作家的楊照很自然地想要用文字記錄下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楊照說:“女兒小學之前的事情,她基本都不太記得了。”有時一家人在一起聊天的時候,楊照和妻子說起女兒年幼時做過的趣事,女兒都驚訝地大呼小叫不敢相信。她常常纏著他們問自己小時候的事。為了幫她留住兒時的記憶,女兒小學三年級時,楊照開始提筆為女兒記下童年時光,還有自己在陪伴女兒成長中的心靈感悟。到了2011年女兒小學畢業的時候,這些文字已經有了一本書的分量了,這便是後來出版的《我想遇見你的人生》。寫作的過程充滿了樂趣。每寫完一篇,楊照都會拿給女兒“審閱”,他對女兒說:“這是寫你的,有些事情你不喜歡或者覺得不對,你可以說,我就不發表。”女兒也會很認真地看,然後說自己的想法。果真有幾篇女兒不滿意就給“斃”了!常常在這樣跟女兒的互動中,下一篇文章的靈感就產生了。楊照樂嗬嗬地說:“這本書是我和女兒共同完成的,再加上書名是她媽媽想的,書裏的很多照片也是她媽媽挑選的,所以這就是我們一家三口家庭合作的成果呀!”

看著這麼其樂融融的一家,記者忍不住問道:“經過這麼多年,您現在對於怎麼做父親應該很有自信了吧?”楊照哈哈一笑:“正好相反,我還記得那次是女兒初中音樂班的考試。我的任務就是在考場外麵等她考完,然後帶她去吃飯休息,再準備下個考試科目。其實對於我來說,那是最為悠閑的兩天。然而,當我在外麵等待的時候,我一直心神不寧。其實我不安的不是這場考試,”楊照努力地向記者解釋到,“而是我在那一刻發覺,女兒將會越來越多地獨自麵對考驗,而我不再能幫上忙了。過去,我可以照顧她,幫助她。可是未來,我的幫忙將不再是幫忙,甚至會變成幹擾,我必須將手一點一點從她身上拿開。我所要做的,就是因著女兒的改變,不斷地改變自己父親的角色。你知道,做一個青少年的爸爸比做一個小女孩的爸爸更難、更有挑戰性啊。我所知道的隻有一點,在女兒的世界裏,我沒有主見,她說了算。”(本文拒絕任何形式的轉載摘錄)

責編/昕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