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照開始調整自己父親的角色,他放下曾經對女兒的種種構想,隻是單純地陪伴在她身邊,陪她玩耍,陪她快樂。
在書中,楊照這樣寫道:“感受我們不一定能理解的快樂,是我認為愛一個人最大的收獲。”楊照喜歡看女兒和她的小夥伴一起玩耍的樣子,雖然他們常常玩些在大人看來很沒趣的遊戲,還經常玩著玩著就吵起架來。但是,楊照卻能清楚地從中感受到女兒的快樂。這樣的快樂,讓楊照心生感激。原來,不是他在引導女兒生活,而是他通過女兒的眼睛、女兒的身體,發現了與自己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得到完全不一樣的快樂!他不再預設任何想法,隻是好奇著,期待和女兒一起遇見她想要的人生。
提供更多選擇
其叡六歲那年,有一天傍晚,楊照開車帶她回家。車裏的CD放的是舒曼的《兒時情景》鋼琴曲中的一支,女兒說曲子沒回到主音,楊照留意地聽了一下,到了最後一小節,音樂果真沒有回到主音,而是在空中飄忽了一下就突然結束了。原來作曲家譜寫這支曲子的用意就是表達一種未完成的感受。可是,這僅僅是少了一個音符這樣非常細微的差別,一般人根本就聽不出來。楊照非常驚訝,他沒有想到六歲的女兒對音樂竟然有這樣敏銳的分辨力。
在這件讓楊照記憶猶新的事情發生的一年之前,五歲的女兒開始學習鋼琴。之所以讓她學琴,楊照說,並不是希望她成為什麼音樂家,隻是盡自己所能給她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更多的選擇機會,讓她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道路。
可是,讓楊照沒想到的是,女兒接觸音樂之後,表現出越來越大的熱情。有時,女兒正在和小夥伴們打鬧,突然一陣美妙的音樂傳來,她會立刻停止玩樂,安靜且專注地聆聽。
有一次,音響裏正在放著柴可夫斯基g小調第一交響曲,女兒滿臉向往地聽完,跑到楊照身邊,趴著他的肩膀想考考他:“老爸,你知道我的夢想是什麼嗎?”楊照回答:“是不是也能彈一手好琴?”“不對!”女兒狡黠地眨了眨眼睛,“我最大的夢想就是,不用練琴也會彈!”說完大笑著跑開了。
楊照笑著說:“其實喜歡音樂是一回事,可是練琴是另一回事。喜歡音樂絕對不等於喜歡練琴。”
原來,剛開始學琴時,每個人都會經過長時間很無聊的基礎練習。這對於從小學過小提琴的楊照來說毫不陌生。可是,他更清楚的是,過了這段時間,學習者會嚐到不可言說的快樂和成就感。
“知道了她想要的,我能做的就是盡量幫她克服障礙。”楊照微笑著說,“為了幫助她度過那個難熬的階段,我可是想了不少招哦!”
女兒學鋼琴的頭一年,除了剛開始學習時有股新鮮勁以外,大多數練琴的時間對於五歲的女兒都是相當無趣的。為了讓女兒能坐得住,楊照每天都陪伴她在身邊,想著法子哄她。有一次,女兒又不想練琴了,她躺在琴凳上怎麼也不起來。楊照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主意。他對女兒說:“其叡,如果你能把這支練習曲彈完,爸爸就畫一隻你最喜歡的哈姆太郎送給你,你看怎麼樣?”女兒的眼睛突然閃爍起了光芒:“哇,太好了,我彈琴,你為我畫哈姆太郎!”說著就從椅子上蹦了起來,興衝衝地開始彈琴。楊照也絕不食言,他找來紙筆,開始勾勒起哈姆太郎那支小老鼠的形象。從此,女兒彈琴爸爸畫畫就成了家裏一道固定的風景。等到女兒開始品嚐到彈琴的快樂時,楊照的卡通人物也畫了厚厚的一本了。
看到女兒越來越愛彈琴,越來越愛音樂,楊照心裏也樂開了花。一天晚上快11點了,女兒還興奮地拉著楊照說話。她連珠炮似的一口氣問出好多問題:“老爸,你最喜歡的作曲家是誰?”楊照擔心女兒睡這麼晚明天起不來,可是看著她好奇的大眼睛,就心軟了。他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一縷微笑不由自主地爬上了嘴角:“我小時候最愛的音樂家是貝多芬。我現在都記得好清楚,那天我第一次聽貝多芬的《春之奏鳴曲》,開頭第一句就把我迷住了。整整一個禮拜那個音樂都在我腦海裏回蕩。那一刻,我第一次覺得學琴還滿幸福的……”楊照說著,女兒笑著。楊照剛回答完一個問題,女兒就有新的問題冒出來,那天晚上,兩人一直講到快一點鍾才睡覺。雖然知道第二天女兒一定會沒精打采,可是楊照說他當時就是沒辦法強迫自己、強迫女兒停止,因為這對於他來說,是父女倆溫暖美好的交換共同興趣的寶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