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八章 女性不孕(十二)(1 / 3)

(方名)婦炎平

(處方)苦參60克,敗醬草60克,蒲公英60克,莪術20克,製乳香12克,製沒藥20克,薏仁40克,神粬20克,陳皮20克,三梭12克。

(製法)按以上配方劑量,將諸藥共置鍋內,加水煎煮1-1.5小時用紗布過濾1次,連煮3次,合並濾液濃縮至500毫升,裝瓶高壓滅菌備用。

(用法)每次服30-40毫升,日3次,10天為1療程。(療效)治療盆腔炎80例,均收到較為滿意的療效。(資料來源)山東中醫雜誌,1989,4。

按:李氏自擬婦炎平治療盆腔炎80例,均收到較好的療效。據臨床觀察,對氣滯血瘀型,濕熱下注型痛經、閉經及經前乳房脹痛也有很好的效果。(方名)盆腔炎方

(處方)生地15克,川芎6克,當歸10克,赤芍12克,銀花25克,蒲公英15克,紫地丁15克,牛蒡子10克,連翹10克,黃薦10克,黃連5克,梔子6克,青皮6克,枳殼6克,橘核10克,沒藥6克,白芷6克,大貝10克。兼頭痛、發燒者,加荊芥10克,並加重銀花、黃芩之用量;兼尿痛、尿頻者,加瞿麥克,篇蓄15克;白帶多,酌加蒼術10克,黃柏6克,薏苡仁15克,龍骨20克;牡蠣20克,山藥20克,白術10克;兼陰道不規則出血,加荊芥炭10克,地榆炭15克,側柏炭10克;下腹墜痛、有包塊或條索狀物者,加大黃5克,丹皮克,冬瓜仁20克,桃仁10克;經前乳房脹痛,加荔枝核10克,川楝子10克,木香10克;痛經,加香附10克,木香6克,玄胡10克,桃仁10克,大黃4克。

本方加半枝蓮、土茯苓、三七各常量治療子宮癌,近期有效。

(用法)湯劑煎服,日一劑。(療效)用該方治療急慢性盆腔炎,效果滿意。(資料來源)上海中醫藥雜誌,1987,3。按:用本方治愈急性盆腔炎,須服10劑左右,慢性盆腔炎須服30-50劑。隻要方證相應守方疊進,不可中斷。服藥期間忌食辛辣,且應適當休息。少數病人服藥後有腹痛、腸鳴、惡心等胃腸道刺激症狀,此時可適量減少苦寒藥物之用量。

(方名)銀翹紅醬解毒湯

(處方)連翹、銀花、紅藤、敗醬草各30克,薏苡仁、梔子、桃仁各12克,丹皮、延胡、川楝子各9克,赤芍、乳香、沒藥、甘草各6克。

便秘加大黃;帶下穢臭加黃柏、茵陳、茯苓;有炎性包塊或附件增厚,加三棱、莪術;腹痛加元胡、香附、木香。(製法)水煎。

(用法)日一劑,療程1-3個月,一般服藥15-30劑。

(療效)共治》2例,治愈1?例,顯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5銥。兩年後隨訪,治愈者無1例複發。

(資料來源)四川中醫,1988,2。按:盆腔炎,多因分娩、流產、宮腔手術操作消毒不嚴,病原體沿生殖器粘膜擴散引起。(方名)敗醬合劑

(處方)敗醬草、夏枯草、薏苡仁各的克,丹參20克,赤芍、元胡各12克,木香10克。(製法)水煎為500毫升。

(用法)每次50毫升,每日2次,15日為1療程。行經期間停用本藥,改服生化湯3-5日。

(療效)經治慢性盆腔炎50例,臨床痊愈14例,好轉33二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其中希望懷孕者9例,已孕3例。(資料來源)山東中醫雜誌,1988,2。

(處方)當歸30克,丹參30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丹皮15克,赤芍15克’枳殼15克,元胡15克,木香5克,陳皮10克香附15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

(療效)經治慢性盆腔炎“2例,痊愈67例,好轉28例,無效7例。

(資料來源)吉林中醫藥,⑶89,6。(處方)皂角刺30克,大棗10枚,粳米30克。(用法)用皂角刺30克,大棗10枚,煎半小時以上,棄渣取藥液300-毫升,再加粳米30克,煮成粥狀,分兩次服用。

(療效)治療亞急性盆腔炎效佳。(資料來源)上海中醫藥雜誌,1984,30按:皂角刺性辛溫,無毒,功能活血、消腫、化痰、排膿,但久服有引起胃痛的可能,故配大棗和粳米,以緩和該藥的副作用,減少對胃粘膜刺激,並便於在腸內吸收,以提高療效。

(處方)赤芍、川芎、三棱、莪術、黃柏、元胡、烏梅各10克,紅藤、敗醬草、半枝蓮各克,蛇床子15克,甘萆4.5克。

(製法)上藥濃煎成1000毫升,加防腐劑備用。

(用法)取上濃煎液100毫升,置鹽水瓶中,接上導尿管插入肛門20匣米,緩慢注入保留灌腸,每日1次;或取藥液30毫升,保留灌腸,然後於下腹部低頻電療卯分鍾;有包塊者,可在低頻兩極板的紗布上加10%碘化鉀;包塊明顯增厚者,在保留灌腸後,用10笏碘化鉀離子透入;對炎症發作期壓痛較明顯者,采用黃連索和鏈黴素、卡那黴素等抗生素透入,一般用黃連素為多,每次20分鍾,每日1次。一般以15次為一療程。在灌腸前先囑病人排空大便,灌腸時藥液加溫到接近體溫後用。

(療效)經治82例,10例痊愈(症狀及體征均消失),:24例顯效(體征明顯好轉或消失,全身症狀減輕或不變),工8例有效(症狀或體征較治疔前有好轉),20例無效。(資料來源)浙江中醫雜誌,1980,11、口。按:祖國醫學認為盆腔炎症乃濕熱瘀結,蓄積胞中,氣血運行不暢,日久經絡受阻,不通則痛。根據體征及病理變化特點,一般抗菌藥物不易到達局部,或機體可能有抗藥性而影響療效,因此采用活血化瘀、軟堅散緒,配合理療,使局部也液循環加速,痙攣緩解,以後再用清熱解毒藥,俾炎症消退,病情減輕。

此灌腸液中,紅藤、敗醬草、半枝蓮,均有解毒散瘀作用;合黃柏清下焦濕熱;川芎、赤芍、元胡活血止痛;三棱、莪術破血消積;輔以蛇床子,甘草溫腎和中;烏梅澀腸化陰,祛邪理虛,各得其所。

另由於溫度掌握不易,灌入太快或肛管插入太淺,對腸道刺激而引起腸蠕動増加,出現腹痛或藥物很快排出,則影-響療效。此外,有少數病例,在灌腸後見口苦,納減,腹瀉等反應,需要加以注意。

(處方)赤芍10克,蒲公英15克,敗醬草20克。肝鬱氣滯加柴胡或鬱金,下腹冷痛加烏藥及肉桂;有硬條狀加乳香、沒藥、莪術、三棱各常量。

(用法)兩次共煎水100-150毫升,為一次灌腸用。每日一次,15分鍾為1療程,最多用2個療程,月經期停用。灌腸時藥液加溫到舒適感為宜,用注射器、小漏鬥或眼藥氷瓶通過導尿管插入肛門約18厘米,將藥液徐徐灌入,約3分鍾灌畢,將管拔出,側臥5-10分鍾即可起床活動。以便後灌腸最好,可保留近24小時。有腹瀉習慣或灌後不能保留4小時以上者,不宜用。